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孝”作为人类代际之间的一种基本普世价值观、一种重要的伦理理念、一种美好的道德情感、一种强制的行为规范,受到世界上各个民族在不同时期的广泛认定与推崇。这些共通性铸就了不同文明间相互理解与对话的基石。在共通性基础上,不同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演绎的方向却大相径庭,又给“孝”范畴带来显著的文化与本质的差异。“孝”文化在明显趋同性基础上的所产生的根源差异,遂成为中西文化对比所研讨的核心问题。中华文明尺度上,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之无愧的主流。从“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将孝定论为宇宙根本法则;“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将孝定论为德性与伦理的基本原理;“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将孝定论为君主推行“孝治”政治的重要目的,由此可见,孝文化曾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也印证了钱穆先生所言,“中国主孝”、“中国为孝的文化”。西方文明尺度上,基督教构成了西方文化的重要精神根基。基督教作为以信仰上帝为准则的-神宗教,在其宗教伦理与文化体系中,“孝”的观念同样源远流长。“摩西十诫”在确定人神关系的前四诫基础上,将孝敬父母作为人伦关系第一诫命。《箴言》收录大量的“听从父亲训诲,不离弃母亲”的法则。研究目的上,本文对已有经典文本加以解读,试图通过学术史的回顾,探讨为何中华文明将孝文化视为民族哲学根本,并进一步内化成难以撼动的民族特性;而西方文明仅将孝文化视为信仰基础下的一种指导性的行为准则。同时思考在儒家式微,多元文化蓬勃发展的今天,中国人应该如何反求诸己,在剖析传统主体文化的同时认识自我,确立民族文化本身的当今定位的问题。研究内容上,本文通过对已有研究的反思性借鉴,对儒家与基督教“孝”文化的异同进行解读,从孝的本体、孝理论及价值取向、孝伦理、孝政治学说及社会功效四个方面进行了剖析。通过文化反思,在梳理本民族的历史及社会公认的圣贤语录、制度准则、行为信仰关于孝文化的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基督教关于孝的文化理念的碰撞,进一步追问了中国儒家孝文化的合理性。在精神性的反思过程中,本文重新估定了中国儒家孝文化存在的意义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