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中国台站资料以及TRMM卫星降水资料等,分析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征,揭示了副高双脊线的建立过程和影响因子,指出了双脊线过程对副高中短期南北进退(特别是不连续进退)的作用,并结合副高动力学理论探讨了这种作用的物理机制。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
1、深入系统地阐明了“副高双脊线”的新概念。通过诊断分析和数值模式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这一独特现象存在的普遍性、地域性和季节锁相特征。它在模式中也有较好体现,很可能是大气环流变化中的一种固有形态。它的出现改变了水汽输送通道,形成“双雨带”,它的结束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的不连续南北进退有重要影响。
2、指出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建立过程的气候特征,可归纳为五种类型:赤道缓冲带北上型、季风槽东进型、中太副高西伸型、西风脊/大陆高压南压型以及副高原脊线断裂分离型。
3、东亚季风偏强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过程较频繁。此外,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的形成受南海夏季风10-20天振荡控制,同时受30-60天振荡调控。因此,西太副高双脊线过程的形成与东亚季风(季风槽)的变异和低频振荡关系密切。
4、揭示了一类西太副高双脊线过程的维持机制。这类双脊线过程表现为南侧新生脊线加强发展并最终取代北侧脊线,造成副高异常偏南。在该类双脊线发展过程中,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侧东风波向西传播,并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相互作用,这可能改变了副高区域垂直流场,进而增强副高南侧脊线,造成该类双脊线过程结束后南侧脊线能够取代北侧脊线。这类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过程对副高脊线的不连续南撤提供了先兆。这对副高预报有一定的预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