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过程与副高不连续南北进退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eu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中国台站资料以及TRMM卫星降水资料等,分析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征,揭示了副高双脊线的建立过程和影响因子,指出了双脊线过程对副高中短期南北进退(特别是不连续进退)的作用,并结合副高动力学理论探讨了这种作用的物理机制。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 1、深入系统地阐明了“副高双脊线”的新概念。通过诊断分析和数值模式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这一独特现象存在的普遍性、地域性和季节锁相特征。它在模式中也有较好体现,很可能是大气环流变化中的一种固有形态。它的出现改变了水汽输送通道,形成“双雨带”,它的结束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的不连续南北进退有重要影响。 2、指出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建立过程的气候特征,可归纳为五种类型:赤道缓冲带北上型、季风槽东进型、中太副高西伸型、西风脊/大陆高压南压型以及副高原脊线断裂分离型。 3、东亚季风偏强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过程较频繁。此外,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的形成受南海夏季风10-20天振荡控制,同时受30-60天振荡调控。因此,西太副高双脊线过程的形成与东亚季风(季风槽)的变异和低频振荡关系密切。 4、揭示了一类西太副高双脊线过程的维持机制。这类双脊线过程表现为南侧新生脊线加强发展并最终取代北侧脊线,造成副高异常偏南。在该类双脊线发展过程中,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侧东风波向西传播,并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相互作用,这可能改变了副高区域垂直流场,进而增强副高南侧脊线,造成该类双脊线过程结束后南侧脊线能够取代北侧脊线。这类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过程对副高脊线的不连续南撤提供了先兆。这对副高预报有一定的预示作用。
其他文献
学位
面对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免职的决定,毅然交权 遵义会议开成这么个结局,那是博古万万没有想到的。连续3天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布满了看不见的硝烟炮火,在猛烈“火力”的轰
本文利用1984~2002年的全球海洋客观分析海气热通量(OAFluxes)资料和NCAR/NCEP-2再分析资料等,使用EOF、CSVD、相关分析等多种诊断方法并结合热力适应理论,对西北太平洋海气相互
本文使用NCEP/NCAR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和华南47个站点的降水资料,利用气象常用统计分析方法,在细致分析了前春大气环流和华南降水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分别从旱(涝)合成和旱(涝)个例
众所周知,水汽是降水的基本条件。水汽含量的多少既决定饱和状态能否达到,也同降水量大小直接有关。近年来,地基GPS已经开辟了改进大气中水汽监测的可能性。GPS资料分析使用了一
对于风暴尺度天气系统,目前“单一”确定性预报仍然存在较大困难。鉴于集合预报技术在中期数值预报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因此对风暴尺度系统引入集合预报技术就成为一个自然的选
本试验于2001年3月~2002年10月期间,在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昌平试验站通过田间定位试验及系统观测,对不同灌溉处理下早稻需水耗水特征、根系分布状况、生理过程、产量形成以及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探讨。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华北地区旱稻全生育期的需水量为750~861mm,其中旱稻502为770~773mm,旱稻297为750~861mm。不同水分处理下旱稻在不同生育阶段的耗水量和耗水强度大部分都集
舞蹈表演是人类社会活动中最早诞生的艺术种类,主要体现的是一种肢体动作表达艺术,也是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领域中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借用道具丰富表演者的肢体语言以及
本文利用英国Hadley气候预测和研究中心的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基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0《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RES)的A2和B2情景对华南地区2071~2100年的气
本文使用98-06年的TRMM 3G68、3842和3A12降水产品,QuikSCAT/NCEP混合风场以及NCEP-1再分析资料,采用谐波分析方法对南海地区降水的日变化特征及其机理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