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1840—1919年法国大革命在中国的传播为线索,以维新派、立宪派、革命派和新文化派对法国大革命的建构和迎拒为重点,深入地探讨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从中外“革命”话语权的竞争来分析,中国知识界建构起来的法国大革命观,不断地在突破传统的革命话语霸权,并获取现代革命话语的强势地位;二是从革命思想的嬗变来分析,中国知识界对法国大革命的建构与迎拒,历经四个不同阶段,并突出体现了传统革命下的“法国大革命”、悖论中的“法国大革命”、工具理性下的“法国大革命”和文化观念下的“法国大革命”等不同的阶段特点,并客观地促进了革命主体、革命伦理价值观和革命理想等诸多革命思想方面的变化;三是从社会——思想互动层面来分析,1840—1919年间的社会变迁,特别是社会权势变迁影响着知识界对法国大革命的建构与迎拒,同时,他们所建构的法国大革命观又反过来助推着这段时期的社会新发展。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依据和相关概念界定;概述课题的学术研究动态,并阐明其理论和现实意义;重点介绍课题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最后介绍本课题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章:研究1840—1894年间法国大革命初践中国。探讨法国大革命初践中国的社会背景——西力冲击和清廷统治下的内政变迁;并分析在传统革命观念的影响下,近代知识界如何初步建构其法国大革命观,重点聚焦在魏源、徐继畲、姚莹等经世派和王韬、郑观应等洋务派身上;并阐明洋务运动后革命观念的新变化。第三章:研究1895—1911年间维新派和立宪派对法国大革命的建构与迎拒。重点分析甲午战争后,传教士李提摩太对法国大革命的建构;客观辨析“康有为借法国大革命推进光绪帝改革”的观点。深入剖析“己亥建储”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捍卫“庚子勤王”的正当性而建构起的法国大革命观。客观探讨清末新政后,康、梁等立宪人士对法国大革命观的重新建构。重点讨论维新派和立宪派所建构的法国大革命观之影响。第四章:研究1900—1911年间革命党人对法国大革命的建构和迎拒。分析革命党人全面建构法国大革命观的国内政治背景,即义和团运动后清政府的权势全面衰落。追述19世纪下半期日本知识界对法国大革命的建构,重点分析在日本思想界的影响下,革命党人对法国大革命的全面建构,并以此为革命典范。客观研究辛亥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的异同,并从中得出辛亥革命的启示。第五章:研究1912—1919年间近代中国社会革命的兴起和革命典范的转换。探讨“法国大革命”精神对民国政治的影响。分析新的社会背景下,俄国革命如何逐渐取代法国大革命成为近代中国知识界的新革命典范。结语:概述近代中国知识界建构和迎拒法国大革命的四个阶段,以及分析每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并归纳总结出其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