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源污染造成的水体污染已经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面源污染因为其来源分散、形成复杂、不易监测等特点,导致其治理难度极大。国内外研究表明,植被缓冲带是控制面源污染、改善水体质量的一种有效措施,因此,植被缓冲带构建技术的研究对于保障水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洱海缓冲带陆生植物现状研究、缓冲带小试试验和缓冲带现场试验,旨在确定陆生植被缓冲带的工程构建参数,并提出一种洱海流域陆生植被缓冲带构建模式。结果如下:洱海缓冲带陆生植物较为丰富,共发现乔木8种,草本58种。乔木中云南柳的比例到达80.94%,为当地的优势乔木。建议洱海缓冲带的乔木配置如下:临近湖边带种植云南柳,中间带种植池杉,临近公路带种植水杉。缓冲带小试试验中,当TN、TP、高锰酸盐指数的进水浓度分别为10.00±1.12mg/L、1.00±0.13 mg/L、30.00±2.35 mg/L时,草皮试验带对面源污染的削减效果明显好于空白试验带,综合来看,混播草、狼尾草和百慕大三种草皮在小试试验中表现良好,且生长状况更佳。缓冲带工程构建参数研究中,宽度为20 m的草皮缓冲带对径流污染(SS、TN、TP、高锰酸盐指数)的去除率均超过30%,对渗流污染物(TN、TP、高锰酸盐指数)的去除率均超过55%,其中混播草缓冲带的生长状况良好、生物量大,其削减效果也最好。草皮缓冲带对面源污染的削减效果沿程增强,且前段去除效果较明显,后段去除效果明显减弱。3种坡度缓冲带对径流污染物的削减效果排序均为2%坡度>4%坡度>6%坡度,说明坡度越缓,缓冲带挣化效果越好。现场试验区半年的监测结果表明,混播草缓冲带对径流污染物在中温季节和低温季节均有较好的削减效果,而百慕大和结缕草在低温季节对径流污染物的削减效果则明显低于中温季节。提出的陆生植被缓冲带构建模式主要分为三区,宽度在100 m以上,三区宽度按1:3:1配置。一区种植本土乔木,二区种植人工林和灌木,三区种植草本植物。此缓冲带构建模式充分发挥了水质净化、水土保持、生物栖息地和美学价值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