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体总体性实质上就是人的完整的存在方式,人的存在不仅是以理性或非理性的方式存在,也不仅是以自然生命形式的或精神形式的存在,而是灵魂与肉体、理性与非理性等属性的统一的存在,是在实践基础上多种属性统一的存在。主体总体性,是人与哲学的永恒追求。 本文针对当前西方工业国家出现的完整人的分裂现状,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上,以马克思关于总体的人的论述为出发点,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分析西方近现代哲学史中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对人的片面认识,批判了伴随工业文明出现的人的完整性分裂现象,藉此来更好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总体性的理解。同时借鉴西方先进国家在主体性发展中的经验与教训,从而避免在实践中由于主体总体性丧失所造成的危机。最终目的是使人意识到自身的总体性、完整性,使我们处于对总体的不断追求之中,从而摆脱人的片面发展,摆脱单纯的物质现实对我们的物化,恢复对人的情感、理想、信仰的重视,找回生存的动力与意义,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的和谐与统一,并且向着更理想的存在状态跃升。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阐释了本文所指“总体性”的含义,然后通过哲学史的考察,说明为什么要追求主体总体性(即主体总体性的重要性),并从三个方面进行阐释:一、对总体性的追求在哲学上表现为对“本体”的追求;二、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终极关怀;三、体现在当前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中。 第二部分:阐述由于理性的片面发展造成西方工业国家出现人的完整性的分裂(即人的片面发展),表现在:一、非理性的被压抑;二、人的形而上追求的丧失,即理想与信仰的丧失;三、人的物化,即人成为机器的零件和物的奴隶;四、主体的死亡,即由意义统摄起来的完整人的死亡。 第三部分:剖析主体总体性分裂的原因。一、二元分立的思维习惯;二、实证主义的泛化;三、启蒙精神的背离;通过理性自身演变的考察,指明主体总体性的失落的根本原因在于技术理性的泛化。剖析原因是为了避免或减少这种情况在我国的出现。 第四部分:为了克服主体总体性丧失所造成的人生存和发展的危机,解决的途主体总体性的分裂与弥合径:一、价值体系的重估,人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离开任何一方都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二、批判人的物化状况;三、哲学对总体性人学的自觉;四、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与完善主体,达到总体性存在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