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比较丙泊酚麻醉和七氟醚麻醉两种方法对鼻内窥镜手术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进而探讨影响鼻内窥镜手术患者术后早期活动的因素。方法:选择24例择期行鼻内窥镜手术的患者,ASA分级Ⅰ-Ⅱ级,年龄18~48岁,体重35~80kg,随机分为两组,P组为丙泊酚麻醉组(n=12),S组为七氟醚麻醉组(n=12)。所有研究对象均未使用术前药,P组采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以血浆浓度为靶控输注诱导,丙泊酚以2.5~5.0μg/kg靶控浓度,瑞芬太尼以3.0~4.5ng/kg为靶控浓度;S组采用8%七氟醚6L/min面罩吸入,瑞芬太尼以3.0~4.5ng/kg为靶控浓度,两组都待患者入睡后静脉给予0.2mg/kg的顺阿曲库铵,3-4分钟后开始以2%利多卡因进行气管表面麻醉,然后进行经口气管插管。术中根据血压调整麻醉药浓度,P组以丙泊酚及瑞芬太尼TCI维持麻醉,S组以1.5~2.0MAC七氟醚及瑞芬太尼TCI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前10min经静脉给予芬太尼l~2μg/kg,昂丹司琼8mg。术前一天在床边对患者进行仰卧位血压变化监测,在麻醉前1小时安装上2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器,同时记录仰卧位血压值,在术后第二天到达24小时后,拆除动态心电图记录盒,重新安装另一个动态心电图记录盒监测术后心率变异性。所有动态心电图结果分析由专业人员完成。监测时点及项目:术前一天(TO),麻醉前1小时(T1),手术结束后4小时(T3),手术结束后8小时(T4),手术结束后24小时(T5)的卧、立位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心率(HR),并同时记录患者相应不适症状,计算T0、T1、T3、T4、T5时点卧立位收缩压的差值(SBP D-value),舒张压的差值(DBP D-value),心率的差值(HR D-value)即由卧位时的SBP、DBP、HR减去站立位时相应的SBP、DBP、HR所得的差值;记录T1,麻醉后10min(T2), T3, T4, T5的心率变异性(HRV)相关指标: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低频与高频比率(LH/HF)。结果:1.S组苏醒和拔管时间明显短于P组(P<0.05)。2.心率变异性比较:组内比较,P组的LF在T2显著低于T1、T3、T4、 T5(P<0.05), HF在T2显著低于T1、T3、T4、T5(P<0.05), LF/HF各时点组内两两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S组的LF在T2显著低于T1、T3、T4、 T5(P<0.05), HF、LF/HF各时点组内两两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各时点LF、HF、LF/HF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不同体位血压、心率及其变化的比较:组内比较,P组立位SBP、DBP在T4时点最低,DBP在T4时点显著低于T5(P<0.05),各时点由平卧位转换成站立位后SBP明显下降(P<0.05),其中以T4下降幅度最大,SBP差值在T4明显大于TO (P>0.05), HR明显增加(P<0.05),其中以T3、T4增加幅度最大,TO的增加程度显著低于T3、T4、T5(P<0.05); S组立位SBP、DBP在T4时点最低,SBP在T4显著低于T5(P<0.05),各时点由平卧位转换成站立位后SBP明显下降(P<0.05),其中以T4下降幅度最大,T4时点下降幅度显著高于T5(P<0.05), HR明显增加(P<0.05),其中T4的增加幅度最大,T4显著高于T1、T5(P<0.05)。组间比较,平卧位和立位中的SBP、DBP、HR及SBP差值、DBP差值、HR差值各个时点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围术期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在术前均无OH,在术后4小时、8小时、24小时P组和S组OH的发生率分别为0%、16.7%、8.33%和25%、16.67%、8.33%,S组在术后4小时OH的发生率比P组高;两组患者在术前均无OI,在术后T2时点各有1人出现OI,这两名患者不能耐受站立时均出现了明显的头晕,其中S组的患者同时出现了OH和恶心呕吐;两组患者不良反应中头晕发生率最高,以T3时点最明显,然后发生率逐渐下降,且S组各时点发生率明显比P组高;其次为恶心呕吐,以T3时点最明显,然后发生率逐渐下降,且S组各时点发生率明显比P组高。结论:丙泊酚麻醉与七氟醚麻醉均能抑制术中交感神经活性,两种麻醉方法在术后8小时交感神经活性仍受抑制,导致自主神经调节反射受到损害。七氟醚麻醉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丙泊酚麻醉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