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LDH患者PETD术后行个体化腰腹肌功能锻炼后,通过影像学资料观察对于腰椎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对于腰椎功能改善等临床疗效,为LDH患者PETD术后选择合适的锻炼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回顾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资料齐全、经PETD手术治疗且术后完整随访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患者术前腰椎曲线指数和骶骨倾斜角影像学参数的不同,术后1周开始进行个体化功能锻炼:腰椎曲度变浅者行上背肌锻炼,骶骨倾斜角过大者行腹肌锻炼,腰椎曲度变浅伴骶骨倾斜角过大者行腰腹肌联合锻炼。术后随访时间大于等于1年。观察患者术前与术后1年突出节段及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椎间隙成角及运动角度、腰椎曲线指数和骶骨倾斜角的变化;收集患者术后1周、术后1月后、3月后、6月后和1年的VAS评分、JOA腰椎功能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使用JOA评分改善率来评价临床疗效。收集获得的所有数据通过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患者32例,其中男15例(46.88%),女17例(53.13%)。所有患者年龄在25~69岁之间,平均51.5±12.62岁。L4/5突出患者21例(65.63%),L5/S1突出患者11例(34.38%)。2.影像学参数的变化对比:由于患者突出节段不同,故将不同节段突出的患者分别进行观察。(1)椎间隙的高度变化结果:L4/5突出患者的突出节段和相邻节段(L3/4、L5/S1)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均有所降低(P<0.05);L5/S1突出患者的突出节段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均有所降低(P<0.05),相邻节段(L4/5)椎间隙高度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345>0.05)。(2)椎间隙成角变化结果:L4/5突出患者L4/5屈曲位、L5/S1过伸位椎间隙成角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其余节段动力位上椎间隙成角前后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L5/S1突出患者的突出节段和相邻节段动力位上椎间隙成角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椎间隙运动角度变化结果:L4/5突出患者突出节段和相邻下节段(L5/S1)椎间隙运动角度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相邻上节段(L3/4)椎间隙运动角度较术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L5/S1突出患者突出节段和相邻节段椎间隙运动角度较术前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失稳节段数量变化结果:所有患者术前失稳节段共11个,术后1年后失稳节段共4个,失稳节段数量较前减少。L4/5和L5/S1突出患者失稳节段数量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66,P=0.664)。(5)LCI和SS的变化结果:术前腰椎曲度变浅者有16例,骶骨倾斜角过大者1例,腰椎曲度变浅伴有骶骨倾斜角过大者15例;术后锻炼1年后腰椎曲度变浅者有19例,骶骨倾斜角过大者1例,腰椎曲度变浅伴有骶骨倾斜角过大者12例。术前和术后1年腰椎参数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804>0.05)。所有患者术后锻炼1年的LCI较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的SS较术前无统计学意义(P=0.701>0.05)。3.患者的VAS评分在术后1周与术后1月、3月、6月及1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月与3月、6月及1年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月与6月、术后3月与1年和术后6月与1年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325,P=0.103,P=0.325),患者术后锻炼3月后疼痛基本消失。患者的JOA和ODI评分在各时间点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腰椎功能逐渐改善,腰椎功能障碍逐渐缓解。4.临床疗效评定:根据JOA评分改善率来评价,其中治愈4例,显效25例,有效3例,无效0例,总显效率为90.26%。结论:1.个体化腰腹肌功能锻炼对PETD术后患者的腰椎突出节段和相邻节段的局部稳定性有积极作用;2.个体化腰腹肌功能锻炼对PETD术后患者的腰椎LCI和SS有改善作用,对维持腰椎整体稳定性有积极作用;3.个体化腰腹肌功能锻炼对于缓解PETD术后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