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出让市场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im_z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依靠高投资、高能耗和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了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然而,这种粗放增长方式长期累积的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却日益凸显,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的威胁和挑战,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对全社会来说,经济增长目标亟待从总量增加向质量提升转移,不仅要注重经济总量的提升,更需要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在此背景下,绿色可持续增长已是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成为众多学者和政府决策人员的研究话题。从土地资源角度来说,土地是社会经济活动的载体,对生产活动具有支撑和承载作用,土地政策也逐渐成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土地制度和要素配置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研究土地要素配置制度如何影响绿色经济增长,有助于阐明和揭示我国土地资源配置政策与绿色可持续发展之间的潜在联系与内在逻辑,对于从土地制度方面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城市土地出让制度入手,重点关注土地出让市场化进程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在梳理土地出让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相关理论与文献的基础上,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配置效应等三个方面构建了土地出让市场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并基于理论机制构建相关计量模型进行实证研究。
  本文首先测度并分析了2004-2016年30个样本省份的土地出让市场化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水平,分别从区域横向和时序纵向两个维度考察了其总体特征、区域特征和时序变化规律。研究发现:土地出让市场化在横向差异较为明显,江西、山东和河南相对较高,而河北、山西和内蒙古等省份相对较低。土地出让市场化的时间趋势可分为三个阶段:2004—2007年,全国的土地出让市场化水平偏低,甚至出现略微下降的趋势;2007—2008年间,市场化水平迅速提升,2008年之后,全国土地出让市场化水平逐渐趋于稳步上升,在研究末期达到0.85以上。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区域特征来看,东部省份明显要高于西部和中部省份,其中,江苏、浙江和山东等省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明显高于其他省份;从纵向发展上来看,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都呈现逐步上升的态势,东部地区上升速率相对更高。
  基于规模效应视角,分别从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构建规模效应代理变量,采用中介效应模型考察了投资规模和产出规模对土地出让市场化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土地出让市场化通过规模效应的中介机制显著促进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从投资规模的指标来看,土地出让市场化通过投资规模的中介效应为0.002;从产出规模的指标来看,土地出让市场化通过产出规模影响机制的中介效应为0.009,但并不显著。这与地方政府的市场化土地出让策略对本地投资的“挤出”和“促增”双重作用有关,并且从具体程度来说,这种促增效应更加明显。
  基于结构效应视角,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两个维度测度产业结构指标,在分析土地出让市场化影响产业结构演变进而作用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产业结构作为土地出让市场化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理论模型,通过交互项模型进行实证考察,并进一步针对我国地区产业结构异质性特点进行了区域异质性检验。研究得出:在全国层面上,土地出让市场化与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交互项都对省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从区域层面上,土地出让市场化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交互项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效应表现为“西部最高、中部次之、东部最低”的区域差异特征,而土地出让市场化与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交互项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效应呈现出“东部最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的分布特征。
  基于配置效应视角,从资本和劳动要素配置状况构建地区资源错配指标,将地区资源配置作为影响机制,采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土地出让市场化对地区资源配置影响的阶段性差异进而作用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研究得出:土地出让市场化、资源配置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三者之间的关系并非线性的,而是存在以资源配置为门槛变量的单一门槛特征。当地区资源错配程度低于门槛值时,土地出让市场化的推行将有助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当地区资源错配程度高于门槛值时,土地出让市场化将会抑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
  最后,对各章节的相关研究结论进行概括和总结,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并结合各章节的具体研究过程指出本文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和未来进一步研究方向与展望。
其他文献
【目的】2017年12月,湖北省武汉市开始推行基本医疗保险按病种付费制度改革。本研究探索评估实施按病种付费支付方式改革对病种医疗质量产生的影响,为完善支付方式改革和病种医疗质量监管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本研究以武汉市为例,采用典型抽样的方法,选取武汉市某三级公立医院作为样本医院。(1)通过实地调研,从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中收集2018
学位
【目的】在文献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非政府组织参与健康促进的模式与体制机制建设,以期为发挥健康领域非政府组织作用提供参考。  【方法】(1)文献研究法:梳理国内外非政府组织、视力健康管理相关文献与国内政策法律,总结非政府组织模式研究的要素与分类,完善调研工具设计;(2)统计学分析法:对从武汉市视力防制中心收集的数据资料,采用SPSS21.0、EXCEL2016等软件进行录入与统计;(3)
【目的】当前,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老年人养老需求日益多样。基于基本国情,国家大力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旨在实现“健康老龄化”目标。医养结合机构发展、老年人幸福感提升是当前热点话题。因此,本研究关注于医养结合机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水平及其关键影响因素,进而提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提升策略,为促进我国老年人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改善以及医养结合机构良性发展,科学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提供依据。  【方
学位
【目的】  本研究旨在运用计划行为理论构建医生临床路径依从性影响因素模型并提出研究假设;结合该理论模型的验证结果和典型样本医院临床路径的实施情况分析,以识别医生临床路径依从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为我国临床路径实施质量的持续改进提供参考。  【方法】  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基本厘清了临床路径依从性的内涵和主要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构建了医生临床路径依从性影响因素的框架及要素
学位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发展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导向、兼顾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公益创业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与此同时,我国公益创业刚刚起步,在诸多方面仍存有不足,由此,如何加强公益创业的扶持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组织生命周期”为分析视角,以武汉市的公益创业实践为分析案例,把公益创业分为孕育期、初创期、发展期和成熟期四个不同阶段,分析不同分期的特征和困境,在既有扶持经验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
学位
近年来,随着以简政放权和职能转变为主要内容的行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我国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然而,政府公权力的退出使得某些社会领域出现公共服务空白,为以社会组织为代表的多元主体提供了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现实基础。改革的稳步推进为社会组织的成长发展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社会发展也对建立完善多层次、多渠道的公共服务体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国社会科学类社团是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开展活动的社会组织
生涯适应力是个体应对生涯发展任务、生涯困境和生涯转变时所需的心理资源,如何发挥公务员生涯适应力的有效性仍然有待研究。本文基于生涯建构理论、工作要求-资源理论和工作的心理学理论,从两种对立的领导风格视角研究公务员生涯适应力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结果,并开展了两项实证研究。研究一根据558名公务员的调查数据,探索了以变革型领导为代表的建设型领导对公务员生涯适应力及其工作绩效和工作倦怠的影响。研究二根据437
学位
在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由于人口转型以及家庭核心化趋势明显,老年照料逐渐从私人领域溢至公共领域,从文化道德层面转向政策制度层面,成为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收入相关的老年照料利用不平等研究关注福利不平等、探索体系公平性。基于老年照料的公共属性,我们认为该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围绕收入相关的老年照料利用不平等问题,国内外学者展开了颇有启发的探索。在理论指导下,学者们验证了收入与老年照料利用的相
学位
【目的】  资源整合是脑卒中防治服务创新与质量提升的关键。现有的卫生资源整合研究尚缺乏能够贯穿宏观、中观、微观等研究层面,全面系统描述资源及其整合过程的“资源观”和“资源整合理论”。本研究将在重新界定资源和资源整合概念、建立资源整合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构建卒中防治资源整合的概念模型和测量量表,探索和描述卒中防治资源整合的规律。  【方法】  1)通过文献分析,梳理资源观研究的历史脉络,借鉴信息哲学、
学位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大变局相伴的是百年未有之不确定性和百年未有之机遇。站在新时代的关口,国家作为国际秩序的主要参与者,其实力的变迁不仅关乎一国的国运前程,亦关乎未来国际社会的发展动态,特别是处于国家关系网络节点的国家。既定大国与新兴大国在哪个场域、采取何种政策组合、投入多少权力资源进行国家实力竞合,直接关系着地区乃至世界安全局势。因此,面对波诡云谲的时代变局,对国家实力的研究与监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