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崇高作为一种重要的审美意识形态,在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中一度受到推崇。但是,随着当代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和西方先进文学思想的引进,我国进入了一个变化巨大的社会转型期,就在这一时期,崇高被逐渐边缘化,“反崇高”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本文以此作为探究对象,结合新时期文学对“反崇高”的书写,以80年代的王朔和90年代的朱文为代表,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反崇高”的生成语境、王朔的反抗、朱文的虚无、“反崇高”与新时期文学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获得对新时期文学“反崇高”流变的整体把握。除了绪论和结语,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崇高”的产生和发展、“反崇高”的兴起及其原因两方面来论述“反崇高”的生成语境,指出世纪转型中的社会和文化、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想引进的重要性。第二部分以80年代“反崇高”的代表人物王朔为例,首先分析其小说价值观的形成,然后结合他笔下的“痞子英雄”和调侃中带点严肃的语言,来论证80年代的王朔并不是外界所评论的那个把“反崇高”推到极致的作家。事实上,他的反抗并不彻底,他在反崇高的同时又深陷崇高的泥淖。第三部分以90年代“断裂”事件和“《我爱美元》”事件的发起者朱文为例,与王朔相比,他以“断裂”的姿态登场,同时借助小说主人公“小丁”和粗鄙化的语言,毫不留情地对传统、道德、权威等进行彻底的颠覆。但是,由于他不参杂任何目的地反抗一切,最终导致了在消解了崇高之后,又陷入了强大的虚无之中。第四部分以八九十年代体现“反崇高”的三个作家群——“先锋派”、“新写实”、“新生代”为主要研究对象,总结“反崇高”的三种表现形式,以此来明晰新时期文学“反崇高”的流变。从总体上看,80年代作家在“反崇高”的立场上很不坚定,依然具有崇高的文学启蒙意识,他们“反崇高”的目的是为了消解“伪崇高”并另立崇高,有着续写崇高的嫌疑。而到了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欲望得到了空前的膨胀。与此同时,作家也开始了欲望化、私人化写作,并与现行的社会秩序断裂开来。崇高理想彻底坍塌,“反崇高”达到了极致,人们最终在迷失中走向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