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多元系统理论的角度探讨英汉翻译中汉语欧化的现象,以小说《飘》(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两个中译本的翻译语言作为研究对象,旨在证明这种特殊的翻译语言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同目的语文化中的社会文化系统、文学系统以及包括译者和读者的主观系统密切相关的。论证从英汉翻译中欧化汉语在中文翻译语言系统里自成一个系统的假设开始,阐释了在文化这个多元系统内各种子系统的运动如何最终导致了这一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并初步指出欧化汉语的存在可能对翻译活动造成影响。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文献综述(第一章、第二章)。第一章讨论欧化汉语的定义,提供前人对这一语言现象的各种定义并探讨欧化汉语与翻译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规定本文研究中欧化汉语的定义,即在英汉翻译中受英语影响而产生的词语和句法结构。第二章回顾有关欧化汉语的论述和研究,着重勾勒“五四”时期,三十年代以及五十年代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指出以往的研究大多趋于价值判断或多为规定性研究,而较为系统的描述性研究较少。第二部分理论框架(第三章)。第三章引入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这一描述派理论为本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作者简要叙述该理论的优缺点,并为其后的研究确定了方向和框架。本文的主要思路来自多元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之一:对所有现象的观察都可以基于此现象同其他现象之间的关系。但其不足就在于它侧重于抽象的形式库和文本模型的研究,忽视了实际的文本和译者。因此,本文的研究将涉及实际文本和主观因素。本研究的基本框架如下:将英汉翻译中的欧化汉语看作一个系统,相对于传统语言系统存在于中文翻译语言系统中,然后分析中文翻译语言系统同包括社会文化系统和文学系统的客观系统以及包括译者和读者的主观系统的关系。第三部分个案研究(第四章、第五章)。第四章分析《飘》两个中译本产生的社会文化及文学背景,从系统的角度解释欧化语言:首先,中国的社会文化因素对欧化语言的产生起决定性作用;另外,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的相对位置直接影响欧化语言的变迁,即当翻译文学占据中心位置时,欧化语言在中国翻译语言中占优势;当翻译文学处于边缘位置时,欧化语言则处于弱势。这两个观点在《飘》两个中译本的语言比较中得到了证实。第五章探讨中文翻译语言系统同主观系统的关系,主要涉及译者和读者。作者首先证明了欧化与译者之间存在直接关系;然后基于系统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提出了两个有关中国青年读者对翻译中欧化现象反应的假设并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了解并分析了当代大学生读者群对《飘》两个中译本节选问卷的反馈,证实了事先的假设。作者认为欧化汉语的存在带来的后果对翻译构成潜在的影响。论文最后得出结论,欧化汉语的产生是目的语文化中的社会文化系统、文学系统以及译者和原文互动的结果,而其存在对中国读者产生的影响值得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