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民居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不应该模仿和照搬城市建筑形态,而应选择一条绿色发展道路,即生态化演进道路。其中,调和现代化建造活动与环境、资源保护间的矛盾,使其相互适应、协调发展,是当代民居生态化演进的关键。本文系统的进行了秦岭山地民居的生态化演进研究。秦岭山地特有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当地民居演进的客观背景。本文从分析秦岭民居的自然与社会背景出发,对其民居特点和民居演进规律进行一番梳理:在空间上,将秦岭民居分为秦岭南坡民居和秦岭北坡民居两类;在时间上,将民居演进划分为早期民居与近代民居两个演进时段。并以此为依据,选取商洛市商州区牧户关镇的多个村落为研究对象,论述村落概况。运用问卷和实地测量等方法,对典型村落的民居演进历程进行深入调查。按照建造年限将民居演进划分为“1909年前的百年老宅”、建造时间在“1909-1978年”、“1979-1998年”和“1999-2008年”四个时期。分别论述民居各个时期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总结该地区民居演进规律和趋势。通过调查资源消耗、使用者意愿、民居舒适感,分析当代民居演进的适宜性,并得出结论:当代秦岭民居生态化演进的最大难题在于协调三大矛盾,即民居的经济、耐久性能提高与资源消耗和污染物、废弃物排放量增加之间的矛盾;使用者日益提高的舒适要求与民居的热舒适感不断降低之间的矛盾;使用者的美观、实用要求与民居的文化品位、居住质量降低之间的矛盾。借助舒适性评价方法与现代模拟技术,对演进中的各类典型民居的舒适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模拟分析表明,传统民居冬季的热环境整体较差,特别是极端气候下,必须借助于炭火取暖。从体型与面积、空间布局和围护结构三个方面,提出改善民居热舒适的策略。从体型与面积来看,集中式布局优于传统的庭院式布局,且对于整体建筑面积超过80 m2的民居,应提倡使用双层甚至是三层楼房;平面宽长比对室内热舒适与极端气候下的取暖能耗具有一定影响,应控制在0.5~0.7范围内。从空间布局来看,传统民居采用的局部取暖方式值得提倡,但是应注意三点:其一合理布局热缓冲空间,以减少热损失;其二,控制取暖区尺度,勿过长、过宽或过高;其三,合理增加热缓冲空间厚度,在2~3m为宜。从围护结构角度看,不同热工分区所侧重的舒适性策略不同:取暖区应以保温为主要节能措施,加强围护结构保温性能,并减少开窗面积;热缓冲区应是保温与得热并重,权衡对待;非取暖区则应以得热为主,适当加大开窗面积,但要注意夜间保温。最后,遵循高效、和谐、满意原则,从选址、规划布局、体型与面积、功能流线、结构与材料等方面,针对以秦茂村为例的秦岭山地民居提出生态化演进模式并通过具体方案予以解释。再次借助模拟技术,一方面对比分析更新方案在提高冬夏季节热舒适的优越性,另一方面量化上述策略在方案中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