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家庭嘈杂度与其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ua14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大量农村富裕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中国社会出现了两个数量庞大的特殊儿童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流动儿童。虽然目前这两个群体已经引起了部分学者的关注,而且在家庭环境成为影响该特殊群体儿童成长的重要因素中,有关家庭嘈杂度的研究,也逐渐引起很多学者的探讨。但有关留守、流动幼儿家庭嘈杂度与情绪情感关系方面的研究却非常少。因此,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选取143名农村留守幼儿,152名农村非留守幼儿,161名城市流动幼儿,145名城市非流动幼儿,共601名幼儿为调查对象,对中国农村留守、城市流动幼儿所居家庭的家庭嘈杂度与幼儿情绪调节策略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结论如下:首先,在家庭嘈杂度方面,留守幼儿家庭嘈杂度平均分最高,其次是非留守幼儿和流动幼儿,非流动幼儿最低;具体的,留守幼儿家庭显著高于其他三类幼儿家庭,非留守幼儿家庭显著高于非流动幼儿家庭,流动幼儿家庭显著高于非流动幼儿家庭,流动幼儿家庭与非留守幼儿家庭不存在显著差异;独生子女家庭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家庭;另外,年龄及性别在家庭嘈杂度维度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其次,在情绪调节策略方面,四类幼儿所使用的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均具有显著的差异。具体来说,①留守幼儿比其他三类幼儿在面对负性情境时更易于采用消极的情绪调节策略,而较少采用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②非留守幼儿和流动幼儿所使用的情绪调节策略除在问题解决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外,而在其他五种策略上均没有显著差异;③流动幼儿比留守幼儿更易采取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而流动幼儿与非流动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显著差异仅存在于具有积极意义的认知重建策略上;④非流动幼儿使用认知重建策略和问题解决策略显著多于非留守幼儿,而使用发泄策略显著少于非留守幼儿。⑤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认知重建策略、发泄和自我安慰策略方面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而在问题解决、替代活动、被动应付策略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⑥情绪调节策略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⑦积极的认知重建和问题解决策略的使用随着年龄的增加会显著增多,而消极的发泄策略的使用随着年龄的增加会显著减少。第三,家庭嘈杂度与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相关关系中,家庭嘈杂度与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呈显著负相关,与消极情绪调节策略呈显著正相关。此外,我们还发现,认知重建策略存在显著的是否独生子女与年龄班、是否独生子女与幼儿类型、年龄班与幼儿类型和是否独生子女、年龄班与幼儿类型交互作用差异。最后,研究结合各个类型的幼儿所居家庭环境及其所使用的情绪调节策略,讨论分析了家庭嘈杂度所蕴含的负向影响和情绪调节发展的规律和机制,以及提出了有关降低家庭嘈杂度和提高幼儿情绪调节能力方面的教育建议。
其他文献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关系到大学生的择业乃至一生的发展。本文以医学生就业难为切入点,从初次就业率、医学生就业流向结构、就业心理等现状出发,阐述了医学生就业难主要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日益完善、全球运输业高速发展和世界经济不断全球化,物流在美日等发达国家已成为“第三利润源泉”,对国民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支撑和带动作用。相对于发展中
<正>《秋水》通过河伯和海若的对话,宣扬了相对主义,包含着一些合理的思想因素,如认为人的认识无法超越所生存的环境,必定受到有限的空间、时间和知识水平的制约;在无限广大
广告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广告业也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在全球化不断加强的今天,幽默广告因其独特的功能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同时广告制作商还充分
广告一词对于现代人来说并不陌生,在信息化的今天,形形色色的广告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广告如同“水”、“电”“煤气”一样,已经成为我们现代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是人们获取信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在国家一系列扶持政策的支持下,我国中小企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不仅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
教育学科作为一门极具综合性、包容性的学科,需要具有多学科背景人才的加入。伴随着研究生的逐年扩招,在规模总量的高速增长与跨专业考研的双重推动下,教育学内跨学科背景硕士研
本文用改良的电镜固定液和新包埋剂制备超薄切片,在电镜下观察健康和感染MBV的肝胰腺上皮细胞的超微病理变化,结果发现感染细胞的核质中有1个或多个包涵体和大量病毒粒子。随着包涵
主要从理论分析、结构计算和实际情况等方面入手,结合笔者的学习经历以及实践经验,加快桥面铺装的深入研究,同时提出合理的指标和以相关数据为依据,分析了桥面铺装层病害类型
<正>北京市科协主办的蝌蚪五线谱网站联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北京科学技术普及创作协会共同主办蝌蚪五线谱"年度十佳新锐科普创客"征集评选活动,旨在发掘和培养互联网时代的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