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贾樟柯导演是中国新生代电影导演群体的中坚,他运用迥异于“第五代”导演的独特叙事方式构建了对宏观叙事形成补充的个人对于历史的记忆,从而真实、客观化地展示出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偶然性,以及底层边缘人在此过程中的生存境遇。在电影理念和叙事手法上的创新是年轻一代导演中极具代表性的。由于贾樟柯导演一直游离在体制外制作“独立电影”,其作品直到2005年4月随着《世界》的全球首映和国内解禁公映才浮出地表,引起世人的关注。加之贾樟柯导演的新作不断问世,所以对于贾樟柯导演的电影作品一直缺乏前沿和系统性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的学术性的贾樟柯电影叙事研究还留有相当大的空白。因此,将贾樟柯导演的电影独立化、具体化、电影文本叙事与社会文化意义相结合地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叙事学角度,综合运用电影叙事学的理论知识对贾樟柯导演的五部叙事长片作品“故乡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世界》、《三峡好人》的叙事要素进行分析和梳理,从叙事内容、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事主题等四大方面,结合西方文化研究中对于空间、身份的关注,多角度、力求全面地对贾樟柯电影的题材选取、时空构建、人物塑造以及叙事模式和基本话语进行了比较系统地论说。在对贾樟柯导演的作品进行了分期分类的工作之后,本文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与批评。运用克罗德·布雷蒙范式分析了其两个阶段作品的叙事文本意义结构。分析论证出其“故乡三部曲”阶段作品情节淡化、无指向结局、时间意识与具象空间结合的叙事特点;走出故乡阶段作品的叙事在叙事结构上愈加复杂多样化、客观化视角的运用以及时空感悟上更为纯熟的驾驭,多个叙事主题的表达等方面的变化特点。同时在对人物塑造的分析上,结合社会文化研究角度,对电影中所反映的中国社会文明发展不同阶段进行审视,辩证地思考了城市与农村的关系,以及小人物重新发现自我、肯定自我的过程。最后,由此总结出贾樟柯在叙事风格和美学内涵上“袭旧”的恒定特质与高度自觉的“创新”所在。为反思当下电影与中国社会现实提供一些启示,为中国电影发展提供另一种可能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