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稳定是国家兴旺和民族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民有序进行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维护社会稳定对于充分利用好本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稳定显得尤为重要。面对十年浩劫结束后中国该向何处去的历史课题,邓小平将各领域的稳定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提出“稳定压倒一切”的重要论断。无论世界和中国的风云如何变幻,稳定的重要性从未减弱,这才出现举世瞩目的中国崛起。梳理邓小平稳定观的经典理论,对当前维护稳定的局面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和平和发展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国际关系更为复杂多变。中国和世界人民一道面临着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治理问题;作为新兴的社会形态,我国又面临着来自其他国家的威胁和制裁。在国内,由于制度、管理不完善以及封建腐朽思想等不良思想的存在,影响着人们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根据国家统计局官方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人口总数达到13.7462亿。[1]如此庞大的人口带来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的需求,而现实生产力状况与民众的期盼还有一定的差距;近年来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热点问题。如何巩固和继续推进当前的稳定局面,成为社会各阶层共同面对的现实问题。因此,本文的研究是基于理论和现实的需要,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系统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对邓小平稳定观及当代价值予以阐述。首先,本文的基础是邓小平稳定观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和实践依据。不同学科和领域对稳定有着不同的界定,但本质都是使事物的性质或秩序保持在可控的范围之内。邓小平稳定观的形成有着鲜明的理论和现实依据。理论渊源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建设和巩固国家的理论,现实依据主要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其次,本文通过梳理《邓小平文选》三卷中出现稳定和安定团结的次数将邓小平稳定观划分为萌芽时期、形成时期、成熟时期和不断完善时期四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背景以及邓小平的稳定观带来的积极效果予以阐述。再次,邓小平稳定观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并随着时代的推进不断丰富。邓小平的稳定观绝不是封闭的、独立的个体,而是与改革和发展相协调的动态稳定,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国际环境这五个领域的辩证稳定观,各方面的稳定最终达到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社会。江泽民和胡锦涛继承了邓小平关于稳定的相关理论,分别形成了系统的改革、发展和稳定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为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习近平维护稳定的新思路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性方针。最后,本文的落脚点和归宿是梳理邓小平稳定观的当代价值。邓小平稳定观的理论价值包括:邓小平稳定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邓小平稳定观为当前稳定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制度遵循;邓小平稳定观的现实启示包括:第一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第二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第三是把人民的切身利益作为评价稳定工作的最重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