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局部及联合应用氨甲环酸对于围术期失血量、术后膝关节功能、术后疼痛情况的影响,以及氨甲环酸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5年4月期间因膝关节骨关节炎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04例患者。按照是否使用氨甲环酸及不同的使用方法将其分为三组,分别为A组(对照组,未使用氨甲环酸,共31例)、B组(局部组,局部使用0.5g氨甲环酸,共35例)、C组(联合组,局部使用0.5g氨甲环酸+静脉使用0.5g氨甲环酸,共38例)。分析三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术前红细胞比容(Hct)、术前膝关节功能(HSS)评分、术前疼痛情况等。对比三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48h引流量、隐性失血量、输血率、人均输血量、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术后一月的早期膝关节功能(HSS)评分、术后24h及48h的疼痛评分(VAS)等。观察患者术后一周是否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随访明确患者术后一年是否出现脑梗塞、心肌梗塞等症状。结果:三组患者在一般情况(性别、年龄、侧别、身高、体重)、术前红细胞比容(Hct)、术前HSS、术前VAS等情况上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局部组的术后引流量(376.14±73.22 ml)、隐性失血量(381.87±78.58 ml)和联合组的术后引流量(366.18±85.80ml)、隐性失血量(357.02±80.53 ml)较对照组的术后引流量(540.00±99.16 ml)、隐性失血量(599.55±120.26 ml)均明显下降(P<0.05),但局部组和联合组在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上并无明显差异(P>0.05),同时,三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并无统计学意义。局部组的输血率(1/35)、人均输血量(1u红细胞)和联合组的输血率(1/38)、人均输血量(1u红细胞)较对照组的输血率(5/31)、人均输血量(2.1u红细胞)均明显降低(P<0.05),但局部组和联合组之间并无显著差异(P>0.05);局部组的术后早期膝关节功能(HSS)评分(83.54±3.86分)、联合组的术后早期膝关节功能(HSS)评分(84.58±4.20分)较对照组(78.39±4.01分)有明显提高(P<0.05),但局部组与联合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局部组的术后24h VAS评分(4.71±1.073分)、联合组的术后24h VAS评分(4.71±1.494分)较对照组(7.19±0.792分)有明显降低(P<0.05),但局部组与联合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三组患者的术后48h VA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三组患者的术前、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无显著差异(P>0.05);三组患者术后一周均未发现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在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氨甲环酸的使用显著减少术后48h引流量、隐性失血量、输血率及人均输血量,但不同的给药方式在减少失血量、输血率及人均输血量上并无显著差异;氨甲环酸的使用明显有利于患者术后一月的早期膝关节功能的恢复,但不同使用方式在术后早期膝关节功能恢复的情况上并无显著差异;氨甲环酸的使用有利于减轻患者术后24h的疼痛;氨甲环酸的使用并未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且并未增加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且并未增加患者术后一年内的脑梗塞、心肌梗塞发生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