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造山带碰撞后镁铁质火成岩的锂同位素、熔-流体包裹体和铌-钽地球化学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ofu0q843134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别造山带位于中国东部,是由华南板块和华北板块在三叠纪时期碰撞所形成的,它不仅是世界上保存最好、出露规模最大和研究程度最高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之一,同时也是广泛发育碰撞后岩浆活动的地区之一。研究大别造山带碰撞后镁铁质火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于认识大陆碰撞过程中俯冲地壳物质再循环,以及镁铁质岩浆演化过程的元素分异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学位论文对大别造山带中生代碰撞后镁铁质火成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工作:对大别造山带道士冲、祝家铺、椒子岩和沙村碰撞后镁铁质火成岩的全岩锂(Li)同位素和主-微量元素组成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结果为认识俯冲华南陆壳物质再循环进入地幔提供了新的证据。碰撞后镁铁质全岩具有高MgO(高达20.67 wt.%),低SiO2(41.06—56.02 wt.%)含量,以及弧形微量元素特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我们首次调查了大别造山带碰撞后镁铁质火成岩的全岩Li同位素组成(Li=2.50—28.0 ppm,平均为9.20 ppm,δ7Li=-2.9至+7.2‰,平均为+2.7‰),发现其变化范围与正常地幔值有明显不同(Li=1.20±0.10ppm;δ7Li=+2.9至+4.3‰,平均为+3.5±1.0‰)。在排除了围岩同化混染作用、岩浆结晶分异作用、部分熔融程度和俯冲脱水过程可能造成的Li同位素分馏对碰撞后镁铁质岩Li同位素组成的影响因素后,我们认为再循环陆壳物质的加入是导致碰撞后镁铁质岩具有超出正常地幔Li同位素组成的主要原因。通过对比大别-苏鲁造山带出露的变质岩以及陆源沉积物的Li同位素组成,我们认为再循环进入地幔源区的岩石单元主要以片麻岩为主,同时含有少量的榴辉岩、陆源沉积物和大理岩。本项成果首次证明了 Li同位素可以是研究俯冲大陆地壳物质再循环的良好示踪剂。对大别造山带祝家铺碰撞后镁铁质火成岩进行了详细的熔-流包裹体岩相学研究和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在主要成岩矿物(橄榄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和角闪石)中均识别出三类包裹体,成分组合分别为:硅酸盐(类似于寄主矿物,下同)±碳酸盐±硫酸盐±甲烷(CH4)±H2O,碳酸盐+滑石+CH4±硫酸盐,硅酸盐+碳酸盐±滑石±CH4±硫酸盐,它们分别代表了寄主矿物在形成时所捕获的熔体相、流体相和熔-流体共存相的组分。三类包裹体中均存在碳酸盐和硫酸盐子矿物以及CH4组分,指示了地幔源区在发生部分熔融之前已经存在CO2、CH4和S组分。排除了寄主矿物对包裹体成分的改造作用,认为包裹体中的碳酸盐和硫酸盐子矿物主要来自于自身成分的结晶与沉淀。CH4可能由深俯冲大陆地壳衍生的CO2流体与地幔楔橄榄岩发生费托反应所形成的或者来自地球表层。综合前人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大别造山带祝家铺碰撞后镁铁质岩的源区同时受到两种介质的交代,分别为长英质硅酸盐熔体和COH流体,这种介质的性质可能为硅酸盐熔体+COH流体体系的超临界流体。本项成果通过对大别造山带碰撞后镁铁质岩的熔-流体包裹体研究,深化了对大陆俯冲带挥发分再循环的认识。对大别造山带道士冲碰撞后镁铁质火成岩进行了全岩和单矿物(角闪石和黑云母)主-微量元素分析研究,数据为理解幔源镁铁质岩浆演化过程中元素(特别是铌(Nb)和钽(Ta))的分异行为提供了新的认识。根据野外和显微镜下岩相学观察,道士冲镁铁质岩大致可以分为三组(Group-Ⅰ,Ⅱ和Ⅲ),分别代表了岩浆演化不同阶段的产物。从 Group-Ⅰ到 Group-Ⅲ,全岩 MgO、Fe2O3、CaO、Cr 和 Ni 含量y以及 Mg#值逐渐降低,SiO2、A12O3、Na2O、Ba、Sr 含量和 Nb/Ta 比值(19.5—26.2)逐渐升高,表明道士冲镁铁质岩代表了一个良好的岩浆演化序列,并且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发生了显著的Nb-Ta分异。单矿物角闪石的原位LA-ICP-MS分析结果表明 Nb(4.87—22.5 ppm)、Ta(0.20—0.77ppm)含量和 Nb/Ta 比值(16.8-41.1)随着其Mg#值降低而升高,但随TiO2含量增加而升高;单矿物黑云母的分析结果也显示出类似的特征,其Nb(8.50—25.1 ppm)、Ta(0.32—0.65 ppm)含量和Nb/Ta(21.1—49.6)比值随着Mg#值降低而升高,随TiO2含量增加而升高。通过半定量模拟与角闪石和黑云母结晶时平衡的硅酸盐熔体的Nb/Ta比值组成,以及黑云母和硅酸盐熔体之间的Nb-Ta分配系数(DBt/melt Nb/Ta),发现(1)随着角闪石的不断分离结晶,硅酸盐熔体的Nb/Ta 比值会大幅度下降,可以从31.6逐渐降低到15.6;(2)黑云母和硅酸盐熔体之间的D Bt/melt Nb/Ta(0.89—2.40)和Mg#值呈现良好的负相关关系(D=-0.0626×Mg#+5.4811,R2=0.9424)。这方面的研究首次从天然样品角度证实了岩浆演化过程中角闪石和黑云母的分离结晶会造成较大的Nb-Ta分异,并显著降低熔体中的Nb/Ta比值。据此我们提出角闪石和黑云母是早期大陆地壳形成过程中重要的结晶残余相,并估算大约有0.12—0.24%硅酸盐地球质量的角闪石和黑云母就可以平衡整个硅酸盐地球的Nb亏损,中-下地壳是可能的高Nb/Ta比值储库。
其他文献
采用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SPE-LC-MS/MS)技术,建立了养殖废水中17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FQs)的测定方法。水样在采用固相萃取法富集前,先用 0.45 μm 的聚四氟乙烯滤膜过滤,而后加入5%甲醇(体积比),用盐酸溶液将水样pH调节至2.0±0.5,经固相萃取柱富集,最后用9 mL 0.1%甲酸甲醇洗脱。以C18柱为分离柱,0.1%甲酸-5mmol·L-1 甲酸铵水溶液
选取中国其中的31省市PPP项目面板数据,描述性分析发现2016年-2019年PPP行业集中于市政工程、交通运输、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片区开发及旅游,社会保障、林业、农业、能源及科技难以吸引社会资本关注;运营模式上政府偏好社会公共基础项目所有权控制,回报机制以政府补助和付费方式为主;借助ArcGIS与GeoDa软件可视化呈现2016-2019年PPP西部地区项目数下降,东、中部地区项目执行率高;对
川滇地区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的东侧,是我国地震最活跃、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区域之一,是地震学研究的重点区域。本文应用压缩感知技术、背景噪声监测技术以及机器学习技术在地震数据处理和地震监测方面利用川滇地区的地震数据进行探索。在数据处理方面,我们利用机器学习技术筛选出可靠的分析数据。随着地震数据量变得越来越庞大,人工筛选变得耗时低效。我们利用机器学习技术代替人工完成这项费时耗力的工作。我们以地动分
亚暴爆发被认为是改变磁层和电离层,特别是近地磁尾中磁场能量和等离子体约束的基本过程。近30多年以来,不断有研究者提出气球模不稳定性可能是近地磁尾电流中断和亚暴爆发的触发机制。现在尚不清楚气球模不稳定性是引起亚暴爆发的主导因素还是仅起到部分作用。大多数研究者们在检验亚暴爆发的过程时都已经接受,这一区域的理想磁流体气球模可以是线性不稳定的,而近期研究结果表明动理学效应会显著影响气球模的稳定阈值。然而,
地震波速各向异性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动力学活动、应力状态的一个重要手段,横波分裂则可以计算出各向异性的数值特征,包括快轴方向和慢波延迟时间。利用不同震相可以研究地球不同圈层的横波分裂特征。例如直达S波可以用来研究地壳各向异性,这可以反映地壳的结构和应力状态。SKS和SKKS震相则可以用来研究上地幔各向异,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上地幔的结构和板块运动等动力学特征。利用SKS和SKKS震相横波分裂参数
硅(Si)是地壳和地幔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作为Si-O四面体的核心组分,参与着硅酸盐地球(BSE)中几乎所有的地球化学过程。前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很多地质过程都会导致Si同位素的分馏,因此Si同位素在包括高温和低温在内的不同地球化学领域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利用Si同位素作为工具,分别对火山岩形成、俯冲带变质流体演化以及玄武岩风化等过程进行了研究。Si同位素分析方法是利用该同位素体
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的发展大大提高了锂(Li)同位素的分析精度,使得Li同位素逐渐被应用于各种地质研究中。Li是最轻的金属元素,有两个稳定同位素6Li(7.6%)和7Li(92.4%),两个同位素间较大的相对质量差(17%)和扩散速率差(3-5%),使得各种地质过程中可以产生显著的Li同位素分馏(高达80‰)。目前已有大量关于各地质储库Li同位素组成特征的研究,尤其是地
中高层(20 km以上)大气区域空气非常稀薄,其中的物理、化学和动力学过程非常复杂,是日地空间物理研究中的重点区域。其中中间层顶和低热层(MLT)区域存在外星物质沉积产生的金属原子或离子层,高度范围80-105 km。在众多金属原子中,钠原子具有相对较高的粒子浓度和寿命,其后向散射截面也较大,因此成为了很好的中高层大气活动示踪物。发展高时空分辨率、高信噪比和高稳定性的中高层大气观测手段可以加深对该
太赫兹波因其在研究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星际尘埃与介质以及精细分原子谱线方面的优势,在天文学研究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地球大气对太赫兹波的强烈吸收将优良的太赫兹大气窗口限制到地面上少有的高海拔和极低温的干燥区域。在苛刻的台址条件下实现太赫兹望远镜高达微米量级的面形精度要求是一项具有重大挑战的关键技术。近场射电全息具有测量精度高,便捷高效的优势,是毫米波和亚毫米波射电望远镜最为常用的面形测量方法
金刚石作为重要的超高压指示矿物,在全球多个超高压俯冲带中均有发现。对俯冲带金刚石的成因是目前地球科学的前缘研究领域之一,虽然前人已经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但此类金刚石的形成机制仍存在较大争议。大洋俯冲带和大陆俯冲带金刚石(包裹体)的发现指示洋壳和陆壳能够携带一定量的碳俯冲到地幔深度(>120km)形成超高压稳定矿物(金刚石)储存在地幔中。同时部分金刚石则通过板片折返和岩浆喷发作用将受到俯冲带熔/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