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兴月刊》创刊于1932年6月,是应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形势变化而生的刊物之一。它以“集合全国有志致力学养,共图国家及社会之新建设”为宗旨,致力于“研究适应现代需要之建设计划,并依据国情,参酌国际大势,探讨民族复兴之途径”,因而民族复兴思想是其最重要的思想创获。故本论文主要以《复兴月刊》的政治话语为中心,考察《复兴月刊》民族复兴思想,试图揭示其复兴思想的特色并借此展现1930年代蓬勃兴起的民族复兴思潮的某些面相,深化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的研究。就内容而言,本论文共分绪论、正文(共六章)、结语(余论)三个部分。其中绪论部分介绍本论文的选题旨趣、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以及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正文第一章从《复兴月刊》的宗旨、编辑发行、作者群及社会影响等方面,考察《复兴月刊》的概况,为后文的展开,提供一个认知基础。第二章是对民族复兴的基点——“心理建设”的详细论述。《复兴月刊》认为心理建设是民族复兴的基点,是物质建设的先决条件,民族复兴的根本途径,凸显了精神力量在民族复兴中的作用。本章还指出《复兴月刊》的民族复兴思想体现在心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它们看似分散,其实是一个一以贯之的整体,是一个完整的复兴民族方案。在这个方案中,心理建设是基点,政治建设是民族复兴的关键,其中《复兴月刊》在政治上着力尤多,因为它认为政治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先决条件,因而,其民族复兴思想具有“政治优先”的特点。第三、四章围绕《复兴月刊》与九一八后的宪政运动及法西斯主义思潮的互动而展开论述,这部分是《复兴月刊》在政治层面对民族复兴的具体观照。第五章主要论述《复兴月刊》在调适理想与现实的基础上,对政治出路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即强力政治。第六章主要比较了《复兴月刊》与《再生》杂志两刊物的民族复兴思想,意在推导出在“民族复兴”这套相同的话语模式下,二者皆服务于民族主义,是知识分子言论报国的产物,二者亦都指出“民族复兴”是旨在建构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其中既有对传统的继承,也有对西方经验的借鉴。不同之处是《再生》更注重复兴理论的建构,提出了“修正的民主政治”,而《复兴月刊》则更注重实际层面的民族复兴,即注重“建设”,与当时官方思想互动较多,并赞同强力政治、威权政治,回归到了传统贤能政治的人治模式上,可见,二者表面虽异,实质却相差不大,无论是“强力政治”还是“修正的民主政治”,都蕴含着传统政治观的印记,因而二者的民族复兴思想都有明显的向传统回归的倾向。余论部分意在对《复兴月刊》民族复兴思想的价值与意义作一评价:民族复兴运动是在民族和文化双重危机的背景下,民族主义与意识形态共谋催生的结果,《复兴月刊》提出的主张客观上适应了时代的需求,因此为建构民族国家意识形态所倚重,并获得自身发展的空间,然而其思想有着浓厚的调和折中色彩,因此其复兴方案最终是在传统文化的框架内运行,故谓“丸未出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