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地区的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加快贫困地区发展速度,缩小城乡差别和保持地区间平衡,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至关重要。本文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贫困地区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已经得到广泛认同,但科技如何在贫困地区发挥作用,以及政府、企业、贫困农户和社会各界应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贡献什么力量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同时,作为长期从事科技扶贫管理工作人员,经验、感受和直觉也都告诉我:在目前我国的大多数贫困地区,选择合理而有效的技术创新模式对于合理配置扶贫资源,提高整个科技扶贫的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以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最新成果为基础,结合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贫困地区技术创新是指根据贫困地区生产实际需求,由区域外引进或由区域内经过研究开发或技术组合得到的技术的新构想,在区域内试验、示范、推广,得到广泛实际应用,并产生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全过程的活动。另外,通过对发达国家和我国台湾省有代表性的技术创新模式的剖析,研究得出了一系列重要启示。 在上述理论思考与分析的基础上,作者着重对贫困地区自然条件、经济条件、人力资本、创新环境等技术创新外部条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科技扶贫案例,对创新技术来源、技术内容、创新动力、技术扩散模式等进行了研究。贫困地区具有良好的技术创新政策环境。但是贫困地区恶劣的自然条件为技术创新带来很多困难,落后的经济条件导致技术创新投入严重不足,缺乏技术创新能力的技术创新机构、缺乏科技服务能力的科技人才资源和科学文化素质低的劳动力严重制约创新技术的普及和推广。通过分析多年来科技扶贫项目,作者发现贫困地区创新技术的来源以政府供给为主,区域外引进与区域内自主创新相结合。贫困地区技术创新的内容涉及到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其中区域性支柱产业的开发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意义最大。 经过大量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本研究得出两个主要结论:第一,在新的科学发展观下。中国农村反贫困战略更应紧密地依靠科技进步;第二,在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贫困地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我国农村贫困地区技术创新模式必须选择走依靠政府主导力量推动,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加大科技投入强度,围绕区域支柱产业的发展,走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道路。这一结论将为下一阶段贫困地区技术创新和科技扶贫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作者为政府推动贫困地区技术创新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具体包括:一是要大力营造贫困地区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鼓励企业、科技中介机构、贫困农户积极参与技术创新,最终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二是要通过财政及扶贫投入结构的调整,加大政府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及人力资本的投入,为贫困地区技术创新提供必要的软硬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