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薛刚反唐”是广泛流传于蒙汉地区的历史演义故事,主要讲述薛刚为代表的英雄先后保护庐陵王李显和太子李旦,最终挫败阴谋篡夺唐朝皇位的武则天及其残余势力,恢复李唐王朝的故事。汉文小说以《薛刚反唐传》(题“姑苏如莲居士编辑”)或《武则天改唐演义》《南唐演义全传》《异说南唐演义全传》《反唐女娲镜全传》等多种名目流传,蒙古族地区主要以胡尔奇(说书艺人)演唱的胡仁·乌力格尔形式广泛流传,是胡尔奇历代演唱的传统胡仁·乌力格尔之一。其中著名胡尔奇额尔敦吉如和演唱的67回《薛刚反唐》胡仁·乌力格尔和布仁巴雅尔胡尔奇演唱的42回《薛刚反唐》留有珍贵的蒙语录音。本文以蒙语录音和田野调查中的《薛刚反唐》胡仁·乌力格尔与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南唐演义全传》(道光丙午年镌、100回)为研究对象,比较研究蒙汉《薛刚反唐》故事在不同民族的异同,为更好呈现蒙汉《薛刚反唐》故事的异同,文中汉文小说的引文部分,同时参考引用较忠实于道光年刻本的《新刻异说南唐演义全传》(蒙文手抄本,馆藏于国家图书馆少数民族文献资料室)。全文共由导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组成。导论部分主要介绍本论文的研究对象、选题目的、研究概况(胡尔奇流派及风格、额尔敦吉如和及其作品、《薛刚反唐》故事等的研究概况)、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等。正文部分共分三章。第一章胡仁·乌力格尔《薛刚反唐》故事情节研究,着重探讨胡仁·乌力格尔文本对汉文小说故事情节的增删;故事结构的变化和情节叙述方式的变化。额尔敦吉如和胡尔奇在其演唱的胡仁·乌力格尔当中共删减了汉文本的29回故事情节,将汉文小说71回故事的情节重新编创、扩充为平均每回55分钟共67回的长篇胡仁·乌力格尔。蒙文说唱本中的情节删减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去除与故事主线无重大关联的大量次要情节;二是去除汉文小说中露骨的色情故事与诡异故事情节。额尔敦吉如和胡尔奇将汉文小说改唱为胡仁·乌力格尔文本,基本上保留原故事的基本情节构架,但在故事情节的叙述中,进行了大量的更改,对其中的一部分情节进行大量润色和增添。情节叙述方式的变化使胡仁·乌力格尔《薛刚反唐》在语言上更加丰满,在结构上更加合理,大大提高了故事的逻辑性和说服力。第二章胡仁·乌力格尔《薛刚反唐》人物形象研究。重要分析薛刚、皇帝、女皇武则天及几位主要的大臣的人物形象,探讨胡仁·乌力格尔文本与汉文本在人物形象塑造中的不同和特点。汉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有着鲜明的男权主义思想和君权至上思想的特点:肯定薛刚忠君爱国的品德,对唐朝皇帝的昏君形象尽可能进行遮蔽,重点突出武则天篡夺皇位、放荡不羁的凶残女性形象,而薛刚则只是整个故事的导火索。额尔敦吉如和胡尔奇将唐朝皇帝及武则天作为整个故事的真正的导火索,而薛刚是整个故事的主要人物,一部胡仁·乌力格尔《薛刚反唐》其实就是反映薛刚“桀骜不驯的世家公子——落魄英雄——中兴大唐的将军”的成长历程的英雄故事。在胡仁·乌力格尔《薛刚反唐》还着力描写唐朝皇帝贪恋酒肉色相的昏君形象,而并不过度强调武则天的负面形象。额尔敦吉如和胡尔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主要运用了渐进式和衬托的方法,并针对不同人物形象的特点,对于不同人物的形象进行塑造。如塑造薛刚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性格时,会借助奸臣张天左、张天右的形象来反衬和对比,这种利用某个人物形象反衬另一个人物形象的手法是额尔敦吉如和胡尔奇的独特之处。第三章胡仁·乌力格尔《薛刚反唐》套语和巧妙辞藻研究。重点分析胡仁·乌力格尔《薛刚反唐》的套语运用情况、运用特点和辞藻及其思想性等。本章比较分析额尔敦吉如和胡尔奇和布仁巴雅尔文本的套语运用情况,认为额尔敦吉如和胡尔奇对套语的把握和故事情节的结合更紧密,运用套语更合理,因此套语在其演唱中对故事情节起到更重要的作用。胡仁·乌力格尔《薛刚反唐》套语研究主要包括故事开篇套语、皇帝上朝套语、山水自然环境描写套语等常用套语以及向皇上请安套语、责骂奸臣的套语、形容时间飞逝的微型套语的分析。除套语外,额尔敦吉如和胡尔奇在其胡仁·乌力格尔妙语连珠,初步统计共运用206种不同含义的辞藻,通过分析这些辞藻的出处,认为其形成了哲理性辞藻、训诫性辞藻、巧妙责骂辞藻、形象描绘辞藻等特色鲜明的四种辞藻类别,它们不仅丰富了胡仁·乌力格尔的故事内容,使故事语言更为丰富和充满哲理性,展现出胡尔奇本人词汇的海量、语言的巧妙运用,也反映出胡尔奇的思想境界和期望。胡尔奇不单单是在说唱给听众,同时在传授着做人要仁慈、仗义、礼和、睿智、诚信之“仁义礼智信”的基本道理。结语总结全文,陈述观点。笔者通过胡仁·乌力格尔《薛刚反唐》与汉文小说在故事情节的比较、人物形象的比较、辞藻的比较研究等三个方面的异同,论述了额尔顿吉如和胡尔奇的说唱风格、艺术特点。笔者认为,蒙古族说书艺人将汉文小说编创为胡仁·乌力格尔时,汉文小说只是其参考文本、母本,能否成功编创为胡仁·乌力格尔,与说书艺人的创作才华、辞藻和词汇量的储备、知识面的广泛程度、思维的缜密度等有密切联系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