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分为两个部分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 普拉洛芬与典必殊滴眼液对轻中度干眼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通过对轻中度干眼患者行0.3%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0.1%普拉洛芬滴眼液或0.3%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的治疗进行研究,初步评估两种不同药物在轻中度干眼治疗中的疗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2016年01月至2017年01月期间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符合刷选条件的轻中度干眼患者共120例,共240只眼,分别将患者随机分成0.3%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0.1%普拉洛芬滴眼液组(A组)、0.3%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组(B组)及单用0.3%玻璃酸钠滴眼液组(C组),各种药物的用法均为一天四次,每次一滴,共治疗三周,分别于用药前与用药后第1、第2、第3周复诊,观察并记录以下内容:双眼IOP、OSDI评分、BUT、FL评分、S-I-T. 结果: 1.0.1%普拉洛芬滴眼液与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对OSDI评分的影响比较: A组用药前与用药后第1w、2w、3wOSDI评分为31.56±6.33、23.06±4.80、18.25±5.26、15.26±5.78,用药后各时间点与用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B组用药前与用药后第1w、2w、3wOSDI评分为29.88±6.16、22.62±4.65、16.20±0.00、12.40±0.00,用药后各时间点与用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C组用药前与用药后第1w、2w、3wOSDI评分为30.18±5.52、25.34±4.21、20.57±4.16、16.59±4.04,用药后各时间点与用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组间两两比较:A组与C组用药后相比无统计学差异;B组与C组用药后相比无统计学差异;A组与B组用药后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2.0.1%普拉洛芬滴眼液与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对BUT的影响比较: A组用药前与用药后第1w、2w、3wBUT为3.77±0.55、4.33±0.91、5.00±0.00、5.22±0.71,用药后各时间点与用药前相比均有有统计学意义;B组用药前与用药后第1w、2w、3wBUT为3.50±0.00、4.41±0.67、5.00±0.00、5.26±0.67,用药后各时间点与用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C组用药前与用药后第1w、2w、3wBUT为3.73±0.59、3.96±0.67、4.41±0.67、4.77±0.53,用药后第1w及2w与用药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用药后第3w与用药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组间两两比较:A组与C组用药后相比有统计学差异;B组与C组用药后相比有统计学差异;A组与B组用药后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3.0.1%普拉洛芬滴眼液与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对FL评分的影响比较: A组用药前与用药后第1w、2w、3w FL评分为1.47±0.78、1.02±0.40、0.62±0.29、0.46±0.23,用药后各时间点与用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B组用药前与用药后第1w、2w、3w FL评分为1.00±0.00、1.02±0.40、0.63±0.27、0.46±0.23,用药后各时间点与用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C组用药前与用药后第1w、2w、3w FL评分为1.50±0.76、1.20±0.47、0.83±0.39、0.66±0.28,用药后各时间点与用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组间两两比较:A组与C组用药后相比无统计学差异;B组与C组用药后相比有统计学差异;A组与B组用药后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4.0.1%普拉洛芬滴眼液与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对S-I-T的影响比较: A组用药前与用药后第1w、2w、3w S-I-T为3.22±0.60、3.57±0.61、3.87±0.59、4.11±0.72,用药后各时间点与用药前有统计学意义;B组用药前与用药后第1w、2w、3w S-I-T为3.23±0.48、3.55±0.52、3.91±0.60、4.17±0.71,用药后个时间点与用药前统计学意义;C组用药前与用药后第1w、2w、3w S-I-T为3.23±0.67、3.31±0.53、3.55±0.56、3.81±0.53,用药后个时间点与用药前有统计学意义.组间两两比较:A组与C组用药后相比有统计学差异;B组与C组用药后相比有统计学差异;A组与B组用药后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5.0.1%普拉洛芬滴眼液与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对IOP的影响比较: A组用药前与用药后第1w、2w、3w平均IOP为12.62±1.05、12.37±1.10、12.42±0.83、12.54±0.87,用药后各时间段与用药前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B组用药前与用药后第1w、2w、3w平均IOP为12.5±1.16、13.34±1.24、14.4±0.00、15.88±2.98,用药后第1w与用药前无统计学意义,用药后第2w及第3w与用药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C组用药前与用药后第1w、2w、3w平均IOP分别为12.68±1.11、12.98±1.26、13.23±0.97、13.02±1.01,用药后各时间段与用药前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组间两两比较:A组与C组用药后相比无统计学差异,B组与C组用药后相比有统计学差异,A组与B组用药后相比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 1.0.1%普拉洛芬联合0.3%玻璃酸钠滴眼液与妥布霉素地塞米松联合0.3%玻璃酸钠滴眼液在延长泪膜破膜时间、减少眼表角结膜荧光染色、增加泪液分泌量,均比单用0.3%玻璃酸钠滴眼液有效,且两者在疗效相当. 2.妥布霉素地塞米松联合0.3%玻璃酸钠滴眼液用药2w后IOP比用药前明显升高,而0.1%普拉洛芬联合0.3%玻璃酸钠滴眼液及单用0.3%玻璃酸钠滴眼液用药后均对IOP无影响; 因此:对于轻中度干眼局部抗炎药物的选择,从临床的疗效性及安全性综合分析,0.1%普拉洛芬滴眼液优于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 第二部分 普拉洛芬与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对体外培养HConEC的影响 目的: 通过将浓度为0.8%、4%、20%、50%的0.1%普拉洛芬滴眼液及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作用于人结膜上皮细胞,在不同的时间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两种药物对结膜上皮细胞形态影响及行MTT比色法分析两种药物对结膜上皮细胞活性的影响,初步评估两种药物在临床用药过程中的安全性. 方法: 用不含血清的DMEM高糖培养液将试验所需用的0.3%玻璃酸钠滴眼液、0.1%普拉洛芬滴眼液、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均稀释至50%、20%、4.0%、0.8%四个浓度梯度.将人结膜上皮细胞暴露于0.1%普拉洛芬滴眼液标记为A组(浓度为0.8%记为A1、浓度为4.0%记为A2、浓度为20%记为A3、浓度为50%记为A4)、暴露于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标记为B组(浓度为0.8%记为B1、浓度为4.0%记为B2、浓度为20%记为B3、浓度为50%记为B4)、暴露于0.3%玻璃酸钠滴眼液标记为C组(浓度为0.8%记为C1、浓度为4.0%记为C2、浓度为20%记为C3、浓度为50%记为C4)、暴露于0.3%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0.1%普拉洛芬滴眼液标记为D组(浓度为0.8%记为D1、浓度为4.0%记为D2、浓度为20%记为D3、浓度为50%记为D4)、暴露于0.3%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标记为E组(浓度为0.8%记为E1、浓度为4.0%记为E2、浓度为20%记为E3、浓度为50%记为E4)及不含血清DMEM高糖培养液为对照组.置于孵育箱共同孵育25min、1h、2h、3h、24h后置于光学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及行MTT比色法分析不同浓度的两种药物在不同时间对细胞活性影响. 结果: 1.0.1%普拉洛芬滴眼液与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对体外培养人结膜上皮细胞形态变化比较: 人结膜上皮细胞与各组药物共同孵育30min后,在浓度为0.8%及4%的各组均未见明显细胞形态变化;浓度为20%的各组逐渐出现细胞连接松解、收缩、变圆;而浓度为50%的不同药物组已经出现细胞脱壁、溶解.当孵育时间延长至3h时,浓度为4%的典必殊组逐渐出现细胞连接松解、收缩、变圆,而普拉洛芬租未见明显改变.孵育时间长达24h后,浓度为0.8%的不同药物组仍未见明显细胞形态改变. 2.0.1%普拉洛芬滴眼液与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对体外培养人结膜上皮细胞活性比较: 随着药物浓度浓度的增加,各组药物对体外培养HConEC活性影响增大;随着时间的延长,各组药物对体外培养HConEC活性影响增大;在同一时间、同一浓度,不同药物之间对体外培养HConEC的活性影响大小依次为B组>A组>E组>D组. 结论: 1.两种药物在浓度为0.8%时对体外培养人结膜上皮细胞形态及活性无明显影响; 2.当药物浓度为4%、20%、50%时,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两种药物均可引起结膜上皮细胞形态的改变以及对人结膜上皮细胞的活性产生影响,且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对体外培养结膜上皮细胞的形态及活性影响比0.1%普拉洛芬滴眼液更明显. 因此,0.1%普拉洛芬滴眼液比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对人结膜上皮细胞形态及活性的影响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