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后期,以历史主义为代表的后实证主义的发展,意味着逻辑实证主义的衰落。面对同等经验证据支持下的竞争理论,存在着经验证据无法充分决定理论选择的困境。对于这种困境,皮埃尔·迪昂曾指出:理论的确证是整体的。在理论物理学的研究中,实验的实现与解释依赖于理论命题的集合,而不是孤立地接受经验的检验。他通过援引物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提供了一种“德性—理论”的方案来解释理论选择层面的不充分决定性问题:面对两个或者更多受到同等经验证据支持下的竞争理论时,科学家们应该利用理智德性(例如反思能力、记忆等)对理论所具有的特性进行判别,并根据这些特性去评判理论的选择。需要注意的是,“德性—理论”方案展现出了两种不同层面的内涵:其一,从认知对象的角度(科学理论层面)看,它强调了科学理论本身拥有着有助于真或值得接受的属性或特征。其二,从认知者的角度(科学家对于理论特性的运用层面)看,它强调了科学家们自身具有良好的有助于评判理论选择的理智德性。这两种内涵也指引了两种不同的对于认知德性的研究路径:前者侧重认知德性对于科学理论或成果的解释需求,隶属于理论德性的研究范畴,强调诸如经验的精确性、理论的一致性等理论德性在科学理论的评判中所起到的作用。后者则侧重为认知德性寻找科学层面的证据支撑,隶属于德性认识论的研究范畴,强调认知主体自身所具有的有效认知功能,并运用进化论、认知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认知德性的合理性提供辩护。本文对于理论德性的探讨,遵循了认知德性对于科学理论或成果的解释进路。与以往理论德性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笔者不仅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入手,给予了德性概念本体论意义上的定位;还利用了德性认识论的分析方法对科学哲学中最重要的两个理论德性——经验的精确性与理论的一致性做出了认知意义上的解释。其中,经验的精确性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理论德性范畴,它需要因果的适当性与解释深度的补充;而为了明确理论一致性的标准,本文试图用“融贯”去重新解释理论的一致性,并提出了新的融贯定义,非特设性是这个融贯定义的内在要求。而在最后,本文基于经验的精确性与理论的一致性的重释体系,对两者的关系做出了探讨与总结。可以说,对于经验的精确性与理论的一致性的重释兼顾了“德性-理论”方案中“认知对象”与“认知者自身”两种认知德性研究的不同侧面。这种探讨方式不仅为科学理论的选择提供了合理的解释,也为一般意义上的知识确证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