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中国的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带来的影响。众所周知,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兴起了金融创新的浪潮,它对金融业自身乃至整个宏观经济都带来了广泛的影响。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金融创新活动日新月异,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深刻变化。因此,中国的金融创新所带来的效应,特别是对货币政策造成的影响,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这一问题直接影响到货币政策的决策和实施,是政府宏观管理部门特别是货币当局十分关心的,因而研究该问题具有很强的政策意义。同时,这一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国内理论界对金融创新的研究还是初步的,尤其是关于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的研究还很少,且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 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总结和简要评述的基础上,首先对西方国家的金融创新及其货币政策效应进行了考察,以作为中国金融创新问题研究的参照系。从1960年代后期或1970年代初期开始,西方主要发达经济国家相继出现了金融创新的热潮。这是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促成的。金融创新的内容十分丰富,大致可分为风险转移创新、流动性增强创新、信用创造创新、股权创造创新、收益增加创新、支付结算创新等几种类型。西方国家1960年代至1980年代的金融创新对各国经济和金融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由此也带来了货币政策的一系列变化。 为了研究中国金融创新的货币政策效应,首先必须了解中国金融创新的概况。本文通过借鉴国内外有关金融创新分类的经验,从金融机构创新、金融市场创新、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技术创新四个方面,对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20多年的金融创新实践进行了总结概括。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金融创新对中国的金融深化和金融发展所产生的显著成效。这些变化大大改变了中国货币政策的运行环境,货币政策因此可能受到影响。为验证该假说,本文从四个方面展开了研究。 首先,对金融创新给中国货币需求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我们通过借鉴西方货币需求理论,并结合中国国情,以新中国成立以来51年的时间序列为样本区间,建立了中国的传统货币需求回归模型。我们认为,从理论上分析,中国的实际货币需求可由实际国民收入、存款利率、预期价格变化率和市场化进程四个变量来解释。本文运用邹断点检验法(Chow breakpoint test)和在模型中加入虚拟变量的方法,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