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ⅠB1-ⅡA2期宫颈鳞癌患者术后病理标本嗜神经侵袭(perineural invasion,PNI)的发生率,分析其与多种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探讨PNI对疾病预后及患者生存率的影响,与此同时用于指导手术后辅助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1日就诊于山西省肿瘤医院妇科,均行子宫广泛性切除+盆腔淋巴结切除术的256例宫颈鳞癌患者,年龄在25岁至75岁之间,分期按照2009年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09)在ⅠB1期至ⅡA2期,首次术前未接收过任何治疗,且排除其他肿瘤来源,病理及随访资料完整的。用S-100免疫组织染色方法观察PNI的发生率,随访数据包括无瘤存活时间和总存活时间,对所选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肿瘤分级、肿瘤直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切缘阳性等因素的预后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定性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不满足条件者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预后的多因素分析,报告优势比(odds ratio,OR)及其95%CI。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组间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宫颈鳞癌生存期影响因素的分析,报告风险比(hazard ratio,HR)及其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检验水准取双侧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56例宫颈鳞癌患者中ⅠB1期118例,ⅠB2期26例,IIA1期83例,ⅡA2期29例(FIGO2009分期)。完成随访的249例(97.27%),失访的7例(2.73%),存活的225例,随访时间内复发转移的34例,其中24例因全身不同部位转移而死亡。中位年龄50岁(范围25-75岁),发病高峰年龄40-58岁(60.7%);患者5年的总生存率占90.4%,无瘤生存率(DFS)为86.3%。2.纳入的256例宫颈鳞癌患者中存在嗜神经侵袭的占8.6%(22/256),平均年龄为(50.1±9.0)岁,不存在嗜神经侵袭的占91.4%(234/256),平均年龄为(50.3±9.8)岁,两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NI发生的概率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发生率最高在ⅡA2期为20.7%,其次是ⅠB2期为1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间比较,肿瘤直径>4cm、浸润深度>1/2、脉管间隙浸润阳性、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的PNI发生率明显高于肿瘤直径≤4cm、浸润深度≤1/2、脉管间隙浸润阴性、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的PNI发生率,分别为20.0%vs5.5%、12.7%vs1.1%、14.9%vs5.3%、21.5%vs4.2%,单因素分析显示PNI阳性与肿瘤直径、浸润深度、脉管间隙浸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但与肿瘤分级及切缘是否阳性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浸润深度>1/2和淋巴结转移阳性是PN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3.在249例完成随访的子宫颈鳞癌患者中,Log-rank检验单因素分析显示,显著影响5年生存率的因素有:临床分期(ⅠB1期vs ⅠB2期vs IIA1期vs ⅡA2期,P<0.001),淋巴结转移(有vs无,P<0.001),脉管肿瘤癌栓(有vs无,P<0.001),肿瘤大小(>4cm vs≤4cm,P<0.001),浸润深度(>1/2 vs≤1/2,P=0.015),PNI(有vs无,P<0.001)。而年龄(≥45岁vs<45岁,P=0.878),分化程度(高vs中vs低,P=0.511)及阴道切缘阳性(有vs无,P=0.851)对术后总体5年生存率来说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宫颈鳞癌预后相关的多因素分析,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肌层浸润深度及PNI对ⅠB1~ⅡA2期宫颈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作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1.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肌层浸润深度及嗜神经侵袭是显著影响ⅠB1~ⅡA2期宫颈鳞癌术后5年生存率的因素,而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浸润深度及嗜神经侵袭又可作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2.PNI的发生与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浸润深度、脉管转移(LVSI)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并且浸润深度大于1/2和淋巴结转移阳性是影响PN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NI阳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更低,它可能是影响宫颈鳞癌预后的一项新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