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科普期刊普遍面临生存困境,大部分科普期刊的发行量只有1万份左右,甚至更低。但《中国国家地理》通过创新传播理念、编辑方针、受众定位、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跳出了桎梏,目前发行量达到100万份左右,创我国科技期刊发行之最,成为科技传播领域的典范。《中国国家地理》确立了符合媒体和市场需求的地理科学知识传播理念,将办刊宗旨定为“推开自然之门,昭示人文精华”,克服了选题刻板、内容单一的科普形式,目标受众也定位于喜爱自然地理科学知识的高素质受众群体。《中国国家地理》办刊宗旨明确,科技传播理念新颖,表现为传播内容保持以自然地理科学知识为主,以全新的方式传播自然生物、大气环境和建筑自然条件等多领域的关联知识,主题不断丰富;同时,采用大量人文地理的内容,降低受众的门槛。同时,以《中国国家地理》为传播平台拓展科技传播活动,活动内容和刊物主题、题材相呼应:《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活动将自然地理作为最主要的传播内容,并根据受众需求相应传播摄影、生态和户外探险等多领域的知识;科考类活动的主题则完全与自然地理有关。在传播形式上,《中国国家地理》采用大开本铜版纸印刷,红色外边框、以风光图片为主的封面,具有较强的标识性。在传播文本中,以“我在现场”的写作模式,坚持科学性与故事性并重的写作风格,保证刊物的品质。而数量众多、质量精致的图片和图说的运用也是杂志传播形式活跃的一大利器,大量而精致的图片符合“读图时代”的媒体发展趋势,配合大量具有科学性和趣味性的图说则能使受众更多的接触科学知识,从视觉的角度强化了科学传播效果。此外,杂志社还推出了“科考志愿者活动”、实地科学考察活动、《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和“绿色出行”等多种活动的传播形式,受众与科学家可以面对面沟通,增加科学传播的现场感及与科学家互动的体验。编辑部与科学家、作者和读者的互动是保证《中国国家地理》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其中又以与科学家的互动最有特点。不管是杂志的内容传播还是活动传播,数量众多且学科背景不同的科学家的参与,显示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强有力科学背景和科学传播的活力。《中国国家地理》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在传播内容上,应进一步扩大报道地域和选题的范围,还需要设置清晰的栏目。在传播形式上,杂志社仍需要加强创新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