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一肝衰竭IETM模型的建立目的以D-半乳糖胺(D-ga1)不同剂量腹腔注射诱导建立肝衰竭IETM实验动物模型,选择符合肝衰竭IETM改变的最佳造模剂量。方法SD大鼠86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和D-ga1低、中、高、超剂量组,正常组6只,D-gal低、中、高、超剂量组每组各20只。D-gal低氐、中、高、超剂量组分别以D-ga11.6g/kg.1.8g/kg.2.0g/kg.2.2g/kg腹腔注射建立肝衰竭IETM模型,正常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观察各组大鼠在造模后24h、48h死亡率、肝功能(ALT、AST)、肝组织及结肠组织病理改变、门静脉内毒素水平。结果1.一般情况:正常组大鼠活动正常,无死亡。各造模组大鼠一般情况及死亡率均随D-gal剂量增加而加重,以超剂量组最明显。D-ga1低、中、高、超剂量组死亡率分别为:20%、20%、30、40%,因样本数较小,未进行统计学分析。2.肝功能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造模组ALT、AST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造模组ALT、AST随D-gal剂量增加而明显升高,其中以超剂量组最高,两时间点四组中任意两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3.肝组织病理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造模组肝组织损伤均明显加重,病理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造模组肝组织损伤程度均达到临床肝衰竭患者肝组织损伤水平,肝组织病理积分随D-ga1剂量增加而升高,其中以超剂量组最高,两时间点各组间病理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结肠组织病理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造模组结肠组织损伤加重,病理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造模组结肠组织病理积分随D-gal剂量增加而升高,其中以超剂量组最高,24h各组间病理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8h仅低剂量组、中剂量组与超剂量组组间病理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5.门静脉内毒素:与正常组比较,造模组门静脉内毒素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造模组门静脉内毒素水平随D-gal剂量增加而升高,其中以超剂量组最高;四组中任意两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1.腹腔注射D-gal可诱导建立IETM模型。2. D-gal1.8g/kg腹腔注射诱导建立的IETM模型符合肝衰竭IETM相关改变且更易于观察药物对IETM的干预作用。研究二温阳解毒化瘀颗粒对肝衰竭IETM大鼠的影响目的研究温阳解毒化瘀颗粒不同剂量抗肝衰竭效应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温阳解毒化瘀颗粒低剂量组(低剂量组)、温阳解毒化瘀颗粒中剂量组(中剂量组)、温阳解毒化瘀颗粒高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各20只。低、中、高剂量组所有大鼠于造模前5天以温阳解毒化瘀颗粒溶液不同剂量进行灌胃,模型组大鼠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每12h一次,直至处死。D-gal1.8g/kg腹腔注射诱导建立IETM模型。观察各组大鼠在造模后24h、48h死亡率同时检测各组大鼠肝功能(ALT、AST)、肝脏及结肠组织病理改变、门静脉内毒素水平。结果1.死亡率:模型组大鼠死亡率为25%;温阳解毒化瘀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大鼠死亡率随温阳解毒化瘀颗粒剂量增加而有下降趋势,死亡率分别为20%、20%、10%,因样本数较小,未进行统计学分析。2.肝功能:与模型组比较,温阳解毒化瘀颗粒低、中、高剂量组ALT、AST均降低,其中仅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肝组织病理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温阳解毒化瘀颗粒低、中、高剂量组肝组织损伤均减轻,其中仅高剂量组与模型组肝组织病理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结肠组织病理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温阳解毒化瘀颗粒低、中、高剂量组结肠组织损伤均减轻,其中仅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结肠组织病理评分差异在两时间点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门静脉内毒素:与模型组比较,温阳解毒化瘀颗粒低、中、高剂量组门静脉内毒素水平均减轻,其中仅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1.温阳解毒化瘀颗粒能够改善肝衰竭IETM大鼠肝功能及肝组织病理改变,以高剂量为优。2.减少肠源性内毒素的吸收,可能是温阳解毒化瘀颗粒抗肝衰竭的机制之一。研究三温阳解毒化瘀颗粒对肝衰竭IETM大鼠肠粘膜上皮紧密连接的影响目的研究温阳解毒化瘀颗粒对肝衰竭IETM模型大鼠肠粘膜上皮紧密连接的干预作用,探索其抗肝衰竭IETM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8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IETM组(模型组)、温阳解毒化瘀颗粒组(实验组)、谷氨酰胺组(对照组),其中正常组10只,余组各25只。采用D-半乳糖胺(D-gal)腹腔注射诱导建立肝衰竭ITEM模型。正常组在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4h后处死,模型组、实验组、对照组分别于造模后24h、48h、72h各取6只、7只、7只大鼠处死,检测各组肝功能、肠组织病理学、内毒素、结肠粘膜上皮咬合蛋白(occludin)及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结果1.一般情况: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症状评分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症状评分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症状评分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实验组、对照组死亡率分别为28%、16%、20%,因样本数较小,未进行统计学分析。2.肝功能: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ALT、AST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ALT、AST均降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实验组ALT、AST在各时间点较对照组均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结肠组织病理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肠组织病理改变加重,病理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对照组结肠组织病理改变减轻,24h时病理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8h、72h时病理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结肠组织病理改变稍轻,病理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内毒素: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门静脉及结肠内毒素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对照组门静脉与结肠内毒素水平降低,各时间点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实验组各时间点门静脉和结肠内毒素水平较对照组均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 Occludin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occludin平均灰度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对照组occludin平均灰度升高,组间差异在48h、72h时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occludin平均灰度在48h、72h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 MLCK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MLCK平均灰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对照组MLCK平均灰度降低、组间差异在各时间点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MLCK平均灰度在各时间点均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温阳解毒化瘀颗粒可通过同时上调结肠粘膜上皮occludin蛋白表达和抑制结肠粘膜MLCK表达以增强肠道紧密连接作用。2.增强肠道紧密连接作用,减轻肠组织损伤、减少内毒素吸收可能是温阳解毒化瘀颗粒抗肝衰竭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