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基于“三农”的农村公共品供给问题研究日益成为理论界的关注热点。然而,诸多理论解释缺乏经济思想的整体观照,其政策建议往往重复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思路。因此,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论证1949年以来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经济思想变迁,既可以使我们理解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理论本土化的思想根源,又为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公共品供给理论创新和政策选择提供思想资源。本文以经济思想成长为主线,分析了农村公共品供给理论基础、农村公共品供给均衡理论、农村公共品供给结构、农村公共品供给模式、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和供给责任、农村公共品供给体制改革等理论演变的经济思想脉络。论文认为,在要素禀赋的约束条件下,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经济思想的演进是一个不断融入现代经济学理论的本土化过程。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公共品供给是与计划经济相伴随,理论探索相对停滞,其指导理念既植根于传统文化基因以及近代经济思想背景,又深受马克思主义公共品分配观和苏联社会主义理论教条的影响,效果不好。市场化转型以来,中央决策层打破了经典社会主义经济教条,农村政策型公共品供给向增进市场性方向转变,激发了农村经济微观基础的活力,但由于农村公共品供给体制改革的滞后,缺乏适应农村公共品需求日趋多样化的供给机制,农村公共品供给相对不足,农村基础社会服务型公共品供给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并存,导致了“三农”问题的政治化。农村税费改革后,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指导下,解决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问题的理论思考和政策试点有所推进,但同时还存在一些需要深化的难点,主要是防止传统计划体制思想的回潮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公共品供给理论的学理突破与创新。本文的论证表明,建立规范的现代市场经济制度,赋予农民完整的经济权利和政治权利,释放下一轮经济发展的微观激励,这才是改进和完善农村公共品供给,统筹城乡和谐发展的经济基础。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了选题背景、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预期创新和不足,并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简要述评。第二章主要分析了西方公共品供给思想的演变,探讨其蕴含的假定前提和文化基础。如古典时期亚当·斯密的整合以及马克思主义者的经典转换;同时从公共品供给模型演进的角度,论证了现代公共品供给理论是对古典经济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公共品供给的理论基础上,界定了中国农村公共品的内涵和外延,分析了中国农村公共品的供给特质。第三章论述了传统社会农村公共品供给经济思想内容及制度安排,分析了传统社会经济思想与实践“二元背离”的经济学机理;同时也探讨了1949年以前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多重构想;在传统与近代经济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公共品分配观的影响下,探讨了中央决策层对农村公共品供给的认识,如毛泽东、陈云等人的探索,学术界的理论反思(如顾准的独立思考)以及民间对农村政策性公共品供给的诉求,并比较分析了台湾地区农村公共政策思想,最后验证了计划体制下农村公共品供给非均衡的结论。第四章主要探讨了市场化转型期农村公共品供给经济思想的发展。一是农村政策性公共品供给思想的历史性转变,如邓小平、万里等农村公共政策改革思想,学术界关于农村公共政策改革的理论创新;二是学术界对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困境的解释;三是构建农村社会保障型公共品供给制度的相关理论;四是对“三农”问题与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相关评述。第五章从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农村公共品最优供给的本土化思想;同时探讨了农村公共品供给对经济发展的引致效应,分析了农村公共品有效供给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针对农村公共品供给问题,分析了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改进的逻辑与理论,提出了农村公共品供给结构优化的思路。第六章从和谐社会的经济学基础出发,分析了构建和谐社会与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相关性思想;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新农村建设理论与农村公共品供给改革思想,从而论证了只有市场化改革的整体推进,才能解决农村公共品供给体制深层问题的结论。第七章归纳本文的研究结论,并就如何把经济思想转化为农村公共品供给体制改革的动力资源,给出了历史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