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文学翻译领域,诗歌翻译始终是最具挑战性的核心部分。古汉语诗歌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精髓,蕴含了浓郁的文化信息。译者百家争鸣,对古诗翻译有不同的理解和角度,因此也形成了多种翻译流派,但诗歌翻译的本质是审美的翻译。不可否认的是,意境美始终是中国古诗的灵魂,这也是连接各种流派的共同点。本文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非范畴化来讨论古诗中意境的表达方式并提出新的翻译原则,即非范畴化范畴对等。非范畴化是语言变化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语言研究层面,非范畴化可定义为:在一定的条件下,范畴成员逐渐失去范畴特征的过程。范畴成员在非范畴化后、重新范畴化之前处于一种不稳定的中间状态,即在原有范畴和即将进入的新范畴之间存在着模糊的中间范畴,这类中间范畴丧失了原有范畴的某些典型特征,同时也获得了新范畴的某些特征;在认识方法层面,非范畴化是一种思维创新方式和认知过程。(刘正光, 2006: 61-62)就阅读所及,目前国内外学者将非范畴化理论系统用于探讨古汉语诗歌及其英译方面的相关文献凤毛麟角,只有刘正光教授在2008年发表过一篇题为《非范畴化与汉语诗歌中的名词短语并置》的文章,探讨了古汉语诗歌中名词短语并置的非范畴化认知机制。本文运用非范畴化理论来进一步理解古汉语诗歌,重点讨论了古诗词语非范畴化的种类,包括语音、语义、词性、结构和连贯性;同时对古诗词语非范畴化的动因、本质属性及意义进行探讨,总结出古诗中发生非范畴化的词语往往是古诗的精髓之处或点睛之笔,因此翻译中能否体现其非范畴化的动态过程显得十分重要;最后提出新的翻译原则—非范畴化的范畴对等,包括层次性、距离性和动态性对等,指出相应的翻译策略—对应法和创造法,构建出相应的翻译模式。本文的意义在于将非范畴化、古汉语诗歌及翻译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拓展非范畴化的研究领域,促进非范畴化理论的发展,加深对古诗的理解,了解古诗的精髓所在。同时针对古诗词语非范畴化的本质属性,提出新的翻译原则,达到有效传达古诗意象神韵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