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主要以接受美学为理论基石,从宏观的角度对莫泊桑在二十世纪中国的接受进行了纵向考察,在描述莫泊桑在中国的接受史实、历程的基础上,展现出翻译文学的变迁,通过不同时代对莫泊桑接受的不同特点的考察,揭示与之关联的复杂社会和文化因素。在这个过程中,也涉及到了外国文学在中国的经典化命运和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特殊存在。限于篇幅,本文重点放在译介和研究方面,影响状况过于纷繁复杂,当作他论。论文的序论部分简要概括了莫泊桑的文学成就和现有研究状况,介绍本文的理论根据和研究思路,说明本文的写作价值和意义。
论文主体共分三章,前两章以时间为序,是莫泊桑在中国接受状况的述略,两章以新中国成立为界,一方面是叙述方便,另一方面也符合研究实际状况。整个接受史可分为六个时期,即:最早随着近代小说翻译热潮而被引进;五四时期因自然主义的提倡而大受推崇;三四十年代时代思潮变迁而导致的对莫泊桑接受从形式到内容的转移;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渐渐阶级化以至扭曲,文革时期略去不述;新时期(七八十年代)从拨乱反正渐渐走向客观深入,回到文学本身;九十年代以后一方面接受开始多元化,众声喧哗,另一方面也开始远离中心,尘埃落定。这两章主要对当时的翻译、介绍、研究、接受、影响状况作了史实性描述。为避免流水账式记述,尽量删繁就简,突出重点,反映出各个时期的接受特点和清晰连贯的发展线索,并适时作了简要分析。
第三章对莫泊桑在中国的接受状况作了总结和分析。占有详细完整的资料是进行接受史研究的基础,在前两章勾勒出来的莫泊桑接受历史的基础上,本章首先从多元文化理论、接受美学和译介学的角度,对整个接受历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考察了时代背景、社会思潮、文化思想、政治变迁、经济利益、读者市场等因素在莫泊桑翻译研究历史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最终塑造的不同面貌的莫泊桑。其次,本章对莫泊桑在中国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评析,分析了莫泊桑的多个两面性,例如他的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世界性和民族性,现代性和古典性,通俗性和经典性,在经典性中,涉及到了莫泊桑小说在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存在,这是其经典性的体现和强化。
论文最后提出了中国莫泊桑研究所面临的问题,总结有待开拓的领域,希望诸如莫泊桑这种曾经列入经典文学的作家能够不断在新的文学创造中丰富其内涵而获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