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裂缝已成为当前影响河北隆尧地区工程建设及群众生产生活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为掌握隆尧地裂缝的具体发育分布情况,及其活动造成的致灾影响宽度,给当地工程建设及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在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及探槽工程揭露的基础上,结合室内物理模拟及数值分析,开展了其发育特征及致灾影响宽度的分析研究,并取得以下主要结果及结论:1、野外调查结果表明,隆尧地裂缝全长约35km,总体上可分为东西两段。其中,西段近EW向,长约20km,分布于周村至西店子村一带,呈正断左旋走滑特征。裂缝经过之处,地表形成明显北高南低的东西走向陡坎,相对垂直位错幅度最高达30cm,地裂缝最大水平张开距离达20cm,走滑最大错动距离达10cm;东段近NE60°方向,长约15km,分布于东店马村至毛尔寨村一带,地裂缝断续出露,并呈正断右旋走滑特征。地裂缝垂直错动不明显,最大水平张开距离达8cm,走滑最大错动距离达3cm。探槽揭露及钻探工程表明,隆尧地裂缝带在剖面上具有“多分支、多期次”的活动特征,且主裂缝面的断距随深度增加不断加大。2、根据区域构造背景、活动断裂与地裂缝间的几何关系及运动特征的相似性,及其与地震活动诱发的地裂缝间的关系分析之后表明,隆尧地裂缝受控于内丘-巨鹿断裂,地裂缝沿着内丘-巨鹿断裂展布和扩展,在地震或集中降水的骤发作用影响下,裂缝透出地表,而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农田灌溉活动等促进了地裂缝发育规模的扩大。因此,隆尧地裂缝的成因机制可概括为“断裂控制地裂缝活动+地震或集中降水诱发地表裂缝的快速出现+抽水促进裂缝的加速扩展”模式。3、野外调查表明:隆尧地裂缝活动致灾影响宽度为74m,上盘最大为46m,下盘最大为28m。其中,地裂缝活动影响带主变形带为上盘0~15m,下盘0~11m;微变形带为上盘15~46m,下盘11~28m。4、物理模拟实验表明:地裂缝活动主变形带致灾影响宽度为19.5~30m,上盘最大为12.18~17.49m,下盘最大为7.32~12.51m。5、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地裂缝活动致灾影响宽度为78m,上盘最大为50m,下盘最大为28m。其中,地裂缝活动致灾影响带主变形带为上盘0~18m,下盘0~10m;微变形带为上盘18~50m,下盘10~28m。6、综合野外调查、物理模拟和数值分析结果,参考《西安地裂缝场地勘察与工程设计规程》(DBJ61-6-2006,J10821-2006),得出隆尧地裂缝活动致灾影响带宽度为74m,上盘最大为46m,下盘最大为28m。其中,隆尧地裂缝活动致灾影响带主变形带为上盘0~15m,下盘0~11m;微变形带为上盘15~46m,下盘11~28m。地裂缝对建筑物的影响程度与其距地裂缝活动带中心的距离呈负相关,亦即建筑物受损害程度和破坏面积,随建筑物与地裂缝活动带中心距离的减小而显著增大;主变形带内建筑物破坏严重,超出此范围建筑物破坏程度锐减,尤其是离开微变形带范围之后建筑物基本无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