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等位基因共享分析与定位候选克隆策略,对两个先天性白内障家系进行基因定位,寻找致病基因,探讨白内障的发病机制,并进一步丰富人类先天性白内障致病基因库及突变谱。
材料与方法:从临床收集的两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家系,在获得知情同意前提下抽取静脉血5ml,酚一氯仿一异戊醇提取DNA。参考文献在已报道的与白内障相关基因附近选择微卫星标记,家系中所有成员基因组都通过PCR扩增,产物通过6﹪的PAGE胶分离后,进行基因分型。等位基因共享分析初步排除,两点连锁分析计算各微卫星标记LOD值。候选基因经PCR扩增后直接测序。
结果:
1 对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核性先天性白内障四代家系进行连锁分析,结果显示:D22S258、D22S315、D22S1163微卫星标记与致病基因紧密连锁,单倍型分析提示致病基因位于在D22S1174-D22S270之间,大约18.5Mbp的遗传距离。候选基因测序在CRYBBl的外显子6发现第752位碱基T一>C突变,结果导致编码蛋白的228位氨基酸由丝氨酸突变为脯氨酸。
2 对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缝性先天性白内障四代家系进行等位基因共享分析,排除了已知致病基因是导致该家系产生白内障的原因。
结论:
通过等位基因共享与连锁分析,确定了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核性先天性白内障家系的致病基因,为深入研究发病机制、建立遗传性白内障基因型-表型间联系及丰富我国白内障致病基因的突变谱提供了基础。并对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缝性先天性白内障家系进行了已知白内障候选基因的排除,为进一步寻找该家系致病基因缩小了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