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70年代高等教育成本分摊理论兴起,大部分国家实施了高等教育改革。1989年我国开始实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学费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高等学校学费每年在5千元至1万元不等,算上生活费后一名大学生大学期间的开销至少4万元。自1999年“扩招”政策实施以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大幅提升,随着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下简称为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越来越多的贫困生进入高等学府继续学习。许多贫困生的求学之路因无力支付高昂的学杂费变得举步维艰。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在学人数已占到在校大学生人数的25%-30%左右,因贫困生大多来自社会弱势群体家庭,他们已经成为大学生中身份特殊又不容忽视的群体。贫困生有着自身显著的特点,贫困生问题无法简单套用一般大学生问题的工作思路和方法。越来越多学者开始关注贫困生问题,重点主要集中在贫困生的资助政策、思想问题、心理问题及成长环境优化的研究上。近年来,幸福感成为社会舆论的高频词。党和政府愈来愈重视公民幸福感状况,无论政府机构还是社会组织都开始关注幸福感问题,全国上下引发了幸福感大讨论。正是由于贫困生是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其幸福感水平较低,使之成为了幸福感问题研究的对象。经过实地调查和研究发现,提升我国贫困生幸福感的基础性突破口仍是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问题。本文以提高贫困生认定的准确度为出发点,探索研究贫困生“延时认定法”,旨在提高贫困生资助政策落实的准确率,使更多的贫困生享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切实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困难,打好提高贫困生幸福感的物质基础。其次,在优化贫困生的成长环境,树立贫困生自强自立精神和培养贫困生健康人格等方面来提高贫困生的总体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