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形象经过了很多变化。历史学家顾颉刚在《春秋时代的孔子和汉代的孔子》写到:“春秋时的孔子是君子,战国时的孔子是圣人,西汉时的孔子是教主,东汉后的孔子又成了圣人,到现在又快要成君子了。”我们看到汉代的孔子从布衣被推上了神坛,有了一个特殊的身份——“素王”。本文首先回顾了学者们对于“素王”观念的研究,并就选题目的、意义做了简单的介绍。然后以时间顺序为轴,探究了史传对“素王”观念的建构,探讨了以政统传天命的董仲舒、谶纬之学对“素王”观念的建构,并且从“德”与“位”、“道统”与“治统”的角度,对“素王”观念进行了分析。正文第一章在文献上,从“素王”这次词语的出现,梳理到有特定内涵的“素王”观念的最终形成。“素王”这个词出现的很早,然后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其内涵不断地加深、丰富,最后形成具有确定内涵的“素王”观念。第二章从“史传”的角度分节探讨了“素王”观念的正构过程。第一节从《春秋》三传入手,把孔子与《春秋》的关系作为“素王”观念建构的基本框架。然后,探讨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对“素王”观念的建构过程。这一部分的构建过程都是采用相对理性的形式。与下一章节的建构形式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三章从“以政统传天命”的角度分析,董仲舒以及谶纬之学对“素王”观念的建构过程。这一部分的建构以“受命论”为核心,强调政统的延续与传递,而且宗教色彩浓厚。这一部分的“素王”孔子就是教主,无所不能的神。第四章通过“德”与“位”、“道统”与“治统”两个角度的分析得出结论,虽然这个“素王”是“无位”之王,但是作为文化王,他受命代天立法,不仅为汉代而且为后世立法。进而,其王业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其政治功绩甚至在有位之王之上。在“素王”观念里,孔子的“德”与“位”统一起来,延续了儒家“德位合一”的政治理想,孔子的“圣德”也在其“素王”之位上得以践行,影响后世。同时,通过重建圣人叙事与经学道统而建构起来的“素王”观念,反应了当时特定社会文化模式下的历史建构。“素王”观念在当时的社会文化模式下,具有价值评判的思辨本质,以及经世致用的行动意义。它的行动意义就在于对王权的限制,通过“道统”去确立“治统”。结语部分对整篇论文的内容进行了简要总结。“素王”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以“受命论”为核心的建构方式,特别是谶纬之学的建构方式受到很大的质疑和批判。在东汉时期,王充就从唯物论的出发,进行了深刻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