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用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银行大量的不良资产和国外银行的竞争,使得提高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成为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国际上由于新巴塞尔协议的出台和衍生品交易的快速发展,信用风险的管理正经历着一场革命,涌现出了大量有代表性的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模型。本文首先分析了引进国外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必要性,同时对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当前国际上衡量个体信用风险处于主流地位的信用风险模型——LOGISTIC模型,从前提条件、理论基础进行了论述,并结合我国银行客户的实际情况,对模型在信用风险度量中的实用性进行了分析。信用风险形成的根本原因根植于信用活动的不确定性。在银行与企业的借贷交易中,银行处于信息劣势,企业比银行更了解自身的经营能力、管理水平以及借款项目的风险特征。因此,企业有可能将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银行的虚假信息传递给银行,银行则不可能完全观察企业的行为和根据双方的风险类型而签订有效的借贷合同。由于银企间信息不对称,企业经理人可能采取过于冒险的行动而使银行承受潜在的损失。银行无法对企业取得贷款后的经营管理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或者说完全监督的成本太高,不合算。所以银行必须加快信用风险的量化管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以及银行外部数据来有效的跟踪银行贷款质量。我国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来自银行外部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政府的干预和借款人的原因;另一方面是来自银行自身的原因,主要是银行的产权制度问题和银行内部经营管理、风险管理技术的落后。传统的信用风险主要来源于银行的贷款业务。银行形成的一笔贷款要一直持有到贷款到期,只有当违约实际发生后才在其资产负债表中作相应的调整。所以传统的信用风险主要是指贷款到期违约的可能性。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方法经历了从定性分析到定量评估,从静态财务评价到动态的基于证券市场的信用评价方法的发展过程。2003年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新巴塞尔协议继续延续1988年巴塞尔协议中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以信用风险控制为重点、突出强调国家风险的风险监管思路,并吸收了《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中提出的银行风险监管的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督检查、信息披露三个支柱的原则,进而提出了衡量资本充足比率的新的思路和方法,以使资本充足比率和各项风险管理措施更能适应当前金融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信用风险管理的规范方面,新协议第一支柱对风险资产界定,即对各类风险的计量方法作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将银行使用的内部评级方法分为初级方法和高级评级方法,新巴塞尔协议体现的精神显示了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一个发展趋势:从使用标准法发展为使用内部评级初级法,最终使用风险敏感度更高的高级评级法。我国商业银行针对信用风险主要采用内部评级法及贷款风险度的测量等方法,虽然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的管理己开始从经验主义向科学化过渡,然而与西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技术方法体系相比,两者之间的差距是明显的。从信用风险的识别、衡量方面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即便使用了一些定量分析的方法,也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静态分析多、动态分析少;局部分析多、全局分析少。结合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现状,前提假设及对数据的要求相对符合经济现实的logistic模型更加适合我国企业信用风险的度量和管理研究,因此,笔者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失败进行了实证研究,估计结果可用来对商业银行借款企业的预期违约概率进行替代度量。考虑到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高维性和高相关性,笔者还采用因子分析对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了修正。实证结果表明,因子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所得的分类结果与一般logistic回归方法相比效果均更好,同时由于解释变量之间没有线性函数的关系,因此模型估计方程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对检测样本的检验进一步证明了引入因子分析方法之后的模型在预测企业经营状况时呈现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该方法不仅能够缓解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信用数据的分布特征对单纯logistic回归分析产生的负面影响,同时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得到的企业信用风险度量方程更加稳定和可靠,对模型样本以外企业经营失败与否的预测准确率也更高。在运用logistic模型分析信用风险时也不可避免的具有以下问题:一是利用logistic模型只有在每年公司公布年报以后才能依据财务数据及资本市场数据发现公司的风险变化情况,而且公布的年报中财务数据的准确程度将直接影响研究者对风险的判断。二是虽然有模型对指标进行筛选,但在应用统计方法前,仍然需要研究者事先对大量的财务指标进行选择,不同研究者的主观判断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三是模型运用某一时点或特定的时间区间数据进行分析,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在本期得出的较好的模型和回归系数不一定完全适合对下一期的信用风险进行识别和预测,所以研究人员也把回归模型当作解释某一时点上风险因素的工具。我国商业银行必然要向《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靠拢,采用内部模型法度量信用风险是大势所趋,结合实际开发具有自主产权的信用风险量化度量模型是十分必要的。简单引进国外的模型是不现实的,因为国外的模型均是建立在拥有大量企业历史信用信息的数据库之上的,并且国外的企业无论是治理结构、管理理念、盈利能力、会计准则、信用状况上还是宏观经济体制、金融体系结构、劳资结构、文化背景上都与我国企业有着较大的差别,所以机械地照搬国外模型显然是不合适的,并且只有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模型,才能在国际竞争中不受制于人。因此必须结合实际开发自己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这是需要相当一段时间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指出的是,信用风险是难以量化和预测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自身存在不少缺陷,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不是万能的。那种希望通过引入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就能迅速控制和降低信用风险的想法是错误的,信用风险的有效控制和降低必须依靠多方面整体实施改进方能实现,而决非一个模型就能解决的。与此同时,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还需要不断创新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建立统一、完善的数据库系统以及大力发展信用评级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