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观测了三峡水库消落带新生湿地4种植物群落的CO2、CH4、N2O排放通量;对三峡水库水体表面甲烷通量进行了监测。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对三峡水库消落带湿地的碳汇进行了初步评估,并提出了消落带碳汇优化管理对策。结果表明,4种植物群落CO2通量有明显的空间差异。藨草群落(Scirpustriqueter)CO2排放通量最大,其值为627.8±335.9mg.m-2.h-1,灯芯草群落(Juncusamuricus)CO2通量最低,其值为450.4±271.5mg.m-2.h-1。地上生物量较大的藨草群落和双穗雀稗群落具有较大的CO2排放通量,而地上生物量较小的灯芯草群落及水烛群落CO2排放通量较小。与植物呼吸作用相关的地上生物量等生态因子有助于解释不同湿地植物群落CO2排放通量的差异。澎溪河新生湿地CO2排放通量具有典型的时间动态,即7月中旬到8月中旬之间CO2排放通量最大。水温和土壤温度与CO2排放通量显著相关(r=0.577,0.557(5cm), P<0.001),湿地地表积水和湿地土壤温度季节变化可以解释澎溪河新生湿地CO2排放通量的时间变化。4种群落类型的CH4排放通量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灯芯草群落排放量最低(0.25±0.65mg CH4m-2h-1)。调查发现这种空间异质性是由于水位高度及可溶性有机碳(DOC)的不同所导致。在研究地点CH4的排放又显示出了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即在七月上旬CH4的排放通量最大,而后一直到冬季蓄水前CH4的排放通量稳定的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研究发现是温度和水位的变化导致了CH4排放的季节性。藨草群落的N2O排放通量最高(0.052±0.063mg N2O m-2h-1),水烛(Scirpustriqueter)群落N2O排放通量最低(0.020±0.020mg N2O m-2h-1)。N2O排放通量的空间异质性可以用地表水位和土壤含水量的异质性解释。除此以外,本区域的N2O排放通量亦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但是并没有发现任何与其相关的因子来解释这种生长季N2O通量的空间差异。地表水位及热环境的空间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反硝化作用及N2O排放;通过主成分分析(PCA),表明这也可解释N2O通量的空间异质性。以GIS为支撑,以三峡水库消落带的空间关系、高程变化和坡度分布为基础,分析了三峡水库消落带碳储量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三峡水库消落带碳储量约为514862.3tC;不同高程带碳储量变化顺序依次为160m170m>150m160m>170m175m>145m150m,其中高程带160m170m的碳储量最高为229367.46tC;不同坡度带碳储量变化依次为7°15°>7°以下>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