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特色塑造研究——以宿迁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

来源 :南京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fir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特色是千百年来历史的积淀形成的,是该城市自然条件、社会文化条件和经济环境不同于其它城市的综合外在体现。我国正处在“城市社会来临”的前期,城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特色丧失和特色趋同的危机也同样神速地蔓延开来。 本篇论文着重探讨特色塑造的方法,限于能力不可能全面探索,选取了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特色塑造做为研究主体。 论文首先讨论了城市形象、城市特色和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内涵、范畴及彼此间的关系,一方面有助于城市特色的整体建设,另一方面也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自身特色建设的基础。随后研究绿地系统在塑造城市特色方面的作用机制,通过引入城市形象识别系统的理论,将绿地系统的构成要素纳入到城市特色的理论体系中进行考察,明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特色塑造的对应关系,同时也将城市特色的构成要素通过绿地系统的组织形式整合起来,明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特色塑造的对应关系,最后在编制宿迁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体实践中综合运用前面的研究所得,探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过程中塑造城市特色的具体操作方法。 本课题的提出,希望能理论结合实践,一方面增强城市特色塑造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另一方面,也是探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特色化之路,为蓬勃兴起的园林城市建设活动提供参考和建议。 城市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因而城市特色的内涵、特点、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城市特色的塑造会不断的遇到新的问题和挑战,研究工作也将会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过程。 笔者对城市特色的认识、以及对城市特色塑造方法的研究还需要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得以完善。笔者期望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的加强城市特色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同时为具体的城市特色塑造实践活动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中国近代建筑是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近代建筑处于中西交融、新旧并存的过渡阶段,在建筑历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学校建筑作为近代建筑的重要组
上世纪80年代,观光农业在我国一线城市渐渐兴起,随着其规模的不断扩大,影响范围越来越广泛,如今已然成为了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多功能开发的一条新路径
严寒地区气候严酷,日照时间短,采暖周期长,农村住宅围护结构的热损失多,增加了采暖能源消耗;而室内空间天然光长时间持续利用困难,加剧了能耗、热舒适、室内光环境等多建筑性能之间
工业化住宅的设计与建设在我国已走过50多年的历程。虽然目前对于既有住宅的改造已有了广泛的研究和实践,但其中对工业化建造体系下的住宅并无针对性研究。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化和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当今,城市产业与形态的演化出现了众多新情况,从我国城市发展的综合环境分析,中心商务区(CBD)酝育的时机已经到来。我国城市如何适应商务产业聚集带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的全球化和城市的国际化成为引领大都市发展的两大趋势,并引发了城市间激烈的竞争关系。为了提升城市综合实力,扩大影响范围及腹地,吸引更多外部资源,城市空
本文立足于城市居住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在研究北京一类特大城市的有关城中村改造和保障房建设的相关问题基础上,提出将城中村转型为保障房的改造新思路,目的是通过转型,一方面消除
“居住”这一最基本的人类活动贯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整个历程。住宅的立面造型则是这种活动在空间上的实质呈现,它的产生和变化映射着居住本身的演绎和发展。 随着生产工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山水景观地的开发正成为我国城市建设中的一个热点。城市山水景观地有着复杂的功能。一方面它是城市居民生活、活动的优良空间,另一方面它也是表现城市
在建筑中,柱是最先被人认识到的元素,也是分隔和限定空间的要素,柱元在形态表现和空间塑造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作为结构中竖向荷载传递和侧向力抵抗的基本元素,柱是支撑结构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