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国战争诗在战争诗歌史上处于一个独特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首先是乐章诗向徒诗的过渡期,其次是群体诗歌创作向个体诗歌创作的过渡时期,第三是处于诗歌应该注重社会功用还是应该注重文学审美的争论时期。时代的特殊性使三国战争诗无论是诗歌的形式、内容上,还是表达方式上都其它时代有着明显的不同。本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在绪论中重点解决了三个问题:三国战争诗的界定、三国战争诗溯源和三国战争诗研究综述。第二部分为第二章。在这一章中,第一节论述了三国战争诗人及其作品的总体特征和贡献;第二节论述了曹操对战争诗歌史的三个贡献,它们分别是:对汉末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以旧题写时事和对生命主题的思考;第三节论述了蔡琰战争诗的贡献,并对曹操战争诗和蔡琰战争诗作了比较,认为他们两人的战争诗有三个方面的不同:观点和立场上的不同、与战争的关系不同、叙事上曹操高度概括而蔡琰却是细致再现;第四节将曹丕、曹植、王粲以及其他战争诗人的诗作进行了论述。第三部分为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三章论述了三国战争诗的抒情范式的建立,第四章论述了三国战争诗对战争诗主题的开拓贡献,这两章是从总体上观照三国战争诗对整个战争诗创作的贡献。总之,过渡性是它的根本特征。它建立了情景交融的抒情范式,实现了战争诗从群体抒情到个体抒情的转变;它对战争主题有了全新的开拓,实现了战争主题和生命主题的完美融合;它上承接《诗经》、乐府战争诗“缘事而发”的现实精神,下开启“诗缘情而绮靡”的审美追求,在创作实践中实现了文学社会功用和文学审美的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