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地区不同下垫面总体输送系数及地面热源特征分析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ruy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藏高原海拔高,地形复杂,其热力作用对中国的天气气候乃至全球大气环流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分析研究高原不同下垫面的地气能量交换过程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高原地气相互作用的变化规律。
  本文以青藏高原地区不同下垫面总体输送系数、地面热源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为研究目标,首先,利用中国科学院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的野外观测数据计算了位于三种不同下垫面观测点(BJ高寒草地、NewD66高寒稀疏草地、Amdo高寒草原)的多年逐月热量输送系数和水汽输送系数以及它们的适用性分析。其次,对比分析了三种不同下垫面的总体输送系数的季节变化以及影响其季节变化的气候因子。最后,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气象局的常规气象观测站点数据计算并分析了1980-2016年不同下垫面、不同气候区域内地表湍流通量的年际变化与季节变化特征。得到如下结论:
  (1)那曲高寒草地下垫面BJ观测点的地表大气相对湿度因子、热量输送系数、水汽输送系数都存在明显季节变化。地表大气相对湿度因子γ的数值在33%~62%之间,热量输送系数CH月平均值范围在1.6×10-3~2.7×10-3,水汽输送系数Cλ月平均值范围在1.0×10-3~2.0×10-3。1980-2016年那曲业务气象站代表的高寒草地下垫面的湍流通量在年际变化上,感热通量总体呈现减弱趋势,潜热通量呈现增强趋势,地面热源变化趋势不明显。在年内季节变化上,潜热通量的季节变化相较于感热通量变化更明显,感热通量在5月达到全年最大值,在12月达到最小值;潜热通量在7月为全年最大值,在1月为最小值。
  (2)五道梁高寒稀疏草地下垫面NewD66观测点地表大气相对湿度因子γ的变化范围在34%~56%之间,热量输送系数CH月平均值范围在1.77×10-3~2.53×10-3,水汽输送系数Cλ月平均值范围在1.0×10-3~2.35×10-3。1980-2016年五道梁业务气象站代表的高寒稀疏草地下垫面的湍流通量在年际变化上,感热通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潜热通量总体上趋势较平稳,地面热源的年际变化趋势上升趋势不明显。在年内季节变化上,地面热源有显著的季节变化,感热通量在4月达到全年最大值,在11月达到最小值;潜热通量在7月为全年最大值,在1月为最小值。
  (3)BJ观测点、NewD66观测点、Amdo观测点热量输送系数CH的季节变化趋势一致。夏季CH的数值BJ>Amdo>NewD66观测点。三个观测点多年月均风速变化趋势一致,冬春大夏秋小;三个观测点CH的值在干湿季与风速之间有较大关系,各个观测点其CH的值随风速的减小而增大。三个观测点地气温差季节变化趋势相同,在量值上NewD66观测点>Amdo观测点>BJ观测点;由于日尺度上的变化特征在计算月均值时被平均,所以季节尺度上地气温差对热量输送系数CH的影响特征不显著。叶面积指数LAI数值上Amdo观测点>BJ观测点>NewD66观测点;三个观测点叶面积指数LAI与热量输送系数CH的值在湿季呈正比,干季呈反比。BJ观测点、NewD66观测点、Amdo观测点水汽输送系数Cλ的季节变化趋势大致相同,都呈现“双峰型”,BJ和Amdo观测点Cλ的峰值出现在4月和8月,NewD66观测点Cλ的变化趋势超前BJ和Amdo观测点一个月左右,峰值出现在3月和7月。三个观测点的Cλ与土壤含水量呈正比,土壤含水量值越高的站点,Cλ的值越大。
  (4)那曲高原亚寒带半湿润气候区内,1980-2016年玉树、日喀则站感热通量的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安多站的年际变化趋势呈下降状态,感热通量的年均值安多站>日喀则站>玉树站;玉树、安多、日喀则站1980-2016年潜热通量的年际变化均呈微弱上升趋势,年均值上日喀则和安多站数值相当,均大于玉树站;1980-2016年安多站地面热源的年际变化趋势为下降状态,玉树和日喀则站地面热源的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年均值上:安多站>日喀则站>玉树站。南羌塘高原亚寒带半干旱气候区内,1980-2016年改则站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和地面热源的年际变化趋势均为下降趋势,班戈站均呈上升趋势;在数值上,改则站的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和地面热源的年均值均大于班戈站。
其他文献
裸土反照率和发射率是陆面过程模式中重要的参数,它们可决定地表能量的再分配,对天气气候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准确参数化裸土反照率和发射率对陆面过程模式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观测手段的不断丰富与多样化,针对裸土地表辐射方面的研究不断增多,但对裸土分光辐射及其反照率方面的研究基本上是空白的,陆面过程模式中裸土分光辐射反照率和发射率的参数化方案仍然不是十分理想。究竟哪些气候和环境因子是影响裸土分光辐射反照率
学位
东亚季风北边缘活动带地处东亚季风北边界附近,气候类型多样,生态系统脆弱,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东亚季风北边缘活动带的降水变化对当地的农业灌溉,农牧种植,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全球变暖背景下,东亚季风北边缘活动带的降水变化既受到气候系统内部自然变率的调控,又受到气候系统外强迫的影响。因此,本文从影响东亚季风北边缘活动带雨季降水年际变化和长期趋势的因子两方面入手,分别分析影响东亚季风北边
学位
本文使用多套再分析资料,对夏季青藏高原高层大气热源(TPUHS)及南亚高压的中短期变化及其天气气候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文首先揭示了夏季TPUHS的中短期变化特征及其所激发的Rossby波列对环流和天气气候的远程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夏季TPUHS的准双周变化与南亚高压双模态振荡的联系。进一步分析了夏季南亚高压双模态和东伸西退两类东西振荡的联系及其对亚洲环流和天气影响的异同。本文还研究了南亚
学位
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地形和热力强迫影响大气环流和亚洲季风已有大量研究,然而目前关于调控高原热状况年际变率的主导因子以及高原热力强迫如何通过大气环流影响海洋这两个问题依然缺少足够的关注。亚洲季风区存在复杂的多尺度海-陆-气相互作用过程。随着气候系统模式的发展以及计算资源的改善,通过海-陆-气耦合的气候系统模式进行高原热力效应的研究成为了不可或缺的手段。春季高原地表感热加热达到年循环的峰值,也是冬
学位
MJO(Madden-Julian Oscillation)是热带大气季节内变率中最主要的信号,同时也是季节内时间尺度可预测性的主要来源,它对全球的天气和气候系统都有重要影响。目前大多数模式模拟和预测MJO仍然存在很大困难,特别是在海洋性大陆地区。本文主要利用一种基于追踪MJO东传降水异常的识别方法(MJO Tracking)评估了参与MJOTF/GASS全球模式比较计划的模式模拟MJO的能力,分
春季作为东亚冬、夏季风系统转换的过渡季节,是我国东部华南地区的主要雨季之一。华南春季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且具有较大的年际变率,通常导致严重的洪涝或干旱灾害。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是引起全球大气环流年际异常的外部强迫因素,但是ENSO对我国不同季节气候异常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ENSO对中国东部春季降水的影响存在年代际差异,但近年来,中太平洋海温异常型的ENSO(CP ENSO
学位
本论文利用近年来(2009-2016年)高密度台站小时降水数据、台站与卫星融合降水数据、卫星反演亮温数据与再分析资料,从气候角度深入降水事件展开分析,揭示了北京平原地区不同来向降水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应的大尺度环流条件。本文基于EOF等方法提出了降水系统来向的分析方法,并结合卫星和台站融合降水资料以及卫星反演亮温数据,对不同来向降水事件的小时尺度降水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以此为基础,本论文分析了北京平原
学位
近地面能量通量尤其是潜热通量可影响局地及全球气候,同时气候变化也影响着潜热通量的改变。潜热通量主要受到环境和地表因子的影响,其中的热量因子(辐射与温度)与水分因子(土壤含水量与大气饱和水汽压差,大气饱和水汽压差即在一定温度下大气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之间的差值,以下简称水汽压差)是控制地-气间水热交换的关键。由于湿地下垫面水分供给充足且对气候变化响应较为敏感,因此,对湿地-大气间耦合程度进行分析,
中国地域广阔,位于亚洲东部,气候变化、降水分布、雨带移动以及干旱和洪涝灾害均会收到亚洲夏季风的影响,所以研究季风对预报降水、干旱和洪涝灾害具有重要意义。亚洲季风的形成,不仅和海陆热力差异有关,还同青藏高原、行星环流的季节变化紧密联系。青藏高原凭借自己强大的热动力作用,极为深远的影响了我国乃至亚洲的天气气候的变化、大气环流配置,所以因青藏高原而存在的高原季风成为了亚洲季风系统中,第三个相对独立的子系
学位
极端温度和极端降水是重要的气象灾害,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都有重要的影响。东亚地区幅员辽阔、人口稠密,对极端温度和极端降水事件都较敏感。过去的一百年,由于大气中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全球平均温度不断升高。东亚地区近几十年的极端高温和极端降水事件明显增加。2015年的《巴黎协定》提出“控制全球增暖在2℃以内,并力争把温升控制在1.5℃以内”,但是对于1.5℃和2℃温升背景下东亚地区极端高温和极端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