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的类型多种多样,针对不同的翻译文本,翻译策略也有所不同。本篇翻译实践报告以科普类书籍《极简科学起源课》为例,探讨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如何体现并发挥积极的作用。本书的作者是量子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全书主要讲述了科学思想的起源和发展,涉及到哲学、宗教、历史、科学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作为科普书籍,本书语言简洁,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复杂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思想发展历程,具有传递知识的特征;用优美的语言讲述了枯燥乏味的科学理论,可读性强,具有一定的文学性;作者在书中引导读者对科学的意义进行思考,本书也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因此在翻译这本书时,译者不仅要准确无误地将知识传递给读者,还需要再现出原文的风格特点,以及原文的文学性、思想性。实践报告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概述翻译任务,其中包括《极简科学起源课》一书的主要内容和科普教育价值,作者卡洛·罗韦利的生平,以及出版社和编辑对本次翻译的要求。第二章详细介绍了整个翻译过程,主要分为四个步骤:第一、译前准备:阅读理解原文,收集相关资料。第二、制定翻译策略:运用文本类型理论来制定相应的翻译策略。第三、具体翻译过程:理解和翻译结合,建立章节和全文的整体观,运用工具翻译相关术语。第四、译后校对:解决翻译中的遗留问题,和出版方进行合作校对。第三章是具体的案例分析,笔者从译者主体性的理论视角出发,探讨译者主体性在科普类书籍翻译中的体现。第一节是理论基础,介绍了译者身份由“仆人”、“玻璃”到翻译主体的转变,提出译者应该在翻译中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第二节列举了史实查证的例子,译者应该查证和修改原作中与客观事实不符的错误内容。第三节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科普类文本的翻译中添加译注的必要性,总结出四种添加译注的情况:1.较为生僻的人名、地名;2.术语;3.涉及到文化背景的内容,比如历史故事或典故;4.晦涩难懂,会给读者造成阅读障碍的内容。第四节对具体句子进行分析,在翻译具有文学性的文本时,译者可以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发挥自身创造性。第四章是全篇总结,回顾整个翻译过程,总结遇到的问题和仍需要改进的地方。整篇翻译报告从译者主体性的视角出发,探讨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体现,译者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的空间和限制。总结来说,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和中心,扮演着联系作者和读者的桥梁角色。在科普类文本的翻译中也是如此,译者首先要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知识和情感、态度,然后再用各种手段进行阐释,同时也要站在潜在读者的角度,运用各种方法帮助读者理解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