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兹拉·庞德是美国现代文坛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倡导和发展了意象主义;他也是一位伟大的翻译家,翻译了很多中国古典诗歌。1915年出版了译诗集《华夏集》。此集一经出版就招致指责,也赢得了极度赞誉。美国批评家兼诗人T.S.艾略特高度赞赏庞德的翻译,称他是20世纪“中国诗歌的发明者。”然而,许多中国学者却指责庞德的翻译违背了忠实的原则,而且误读了原文。事实上,从文化交流的角度出发,庞德在《华夏集》翻译中,犯错是可以理解。异质文化的文化交流中,误读是不可避免时。本文旨在通过对庞德《华夏集》的解读,重新审视和评价《华夏集》中庞德的翻译策略。本文认为要正确评价创造性翻译,正确对待翻译的得与失;译本能否保持原文的“诗歌特质”是非常重要的;要分析研究译本中的误译产生的根源,我们应该探究误译背后,深藏着的历史、文化、社会心理等原因,并采取宽容的态度。本文采用描述翻译学的方法还原庞德对《华夏集》翻译的事实真相。本文共分六部分。首先在导入部分介绍本研究的背景,然后是主体部分,包括四章。主要是从对译本本身的分析来看庞德的创造性改写和误译;通过意象重构以及意象并置保留原文“形诗”的特性,使用自由诗体,口语化语言,完成“诗歌特质”的传递。文章也对误译进行了分析,在《华夏集》中,误译主要是由于费诺罗莎的遗稿注解的误导,以及庞德中国文化的缺失,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误译是可以理解的;然后,本文就制约庞德《华夏集》改写因素从目的论和改写论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最后是结论部分。总的来说,庞德的《华夏集》是一种成功的翻译。它很好地实现了庞德的翻译目的,也适应了时代的意识和诗学的要求;西方读者对它的热情欢迎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华夏集》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