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从教育学、美学以及社会学的角度对中国女性教育进行研究,试图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方法分析出自由教育、女性审美、自主意识这些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和意义。 论文直指女性的生存问题,结合马克思“社会形态说”、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分析教育、生存与审美之间存在的内在的必然联系。作者摆出“自由教育是一场建构主义的自我审美教育”和“自主意识是女性审美主体意识的强势回归”的两个观点,并对自由教育这个来自于高等教育界的专业词汇进行了新的阐述。作者认为自由教育是关乎人的自由发展的教育,不应该被局限在某个特殊的时段、某种学校或某个特殊的人群里。本文所关注的自由教育是针对女性的自由教育,关注的是女性的自由发展的教育。自由与美从来都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没有自由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美,而女性审美的主客体迁移有其特殊的社会历史文化原因。 本文以中国女性审美意识的历史变迁为脉络来找寻中国女性教育在女性审美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中国女性的审美意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经历了原始发生、崩塌重建和自觉构建的三个阶段。美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社会有对女性美有不同的价值定位,而统治阶级则将“美”的标准通过教育灌输给中国古代女性,而这种“美”究竟是真的美,还是只是男权社会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话语权的手段?按马克思“社会形态说”、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看,在封建传统时代,根据社会形态学说,中国古代女性对掌握话语权的男人是一种依赖关系,这种依赖是基于人的最基本的生存,依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女性基于被男人囿于家庭不能自主谋生因此被迫在生存上依赖男性的客观事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决定了中国古代男性的话语权地位,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女性的审美价值标准完全由男性决定也是在所难免的。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古代女性的审美处在“模仿美”的阶段,就是模仿男性制定的审美标准去适应“美”。她们遵从着“三从四德”的教化,认为“谦卑顺从”是女德的美,丝毫没有考虑到自身作为独立个体的尊严,更谈不上个体的发展;这种“美”是处在统治地位的男性以古代女性教育或社会文化养成的方式强行输入的审美价值观,无关乎女性的内心,这个时期的教育与促进人的整全发展的自由教育无甚关系,这个时期的“美”也与真正的来源于女性内心的美有相当大的距离。 清末民初随着社会的剧烈变革,西方民主思潮的侵入,人们在救亡图存的同时开始反省国家自身,包括反思政治体制、文化、教育等等,按马克思“社会形态说”、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看,这个时期的中国女性开始逐渐关注到人的社会性心理需求,她们对生存的要求不再停留在最基本的生理性生存需求上,也不再甘于被男人豢养在家庭之中失去独立自主的权力,她们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和社群,学习知识和技能,她们中的优秀者为挽救国家危亡而奔走奉献,在这个“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时期,人们对于女性美的评价标准进入了混沌的、撕裂的、犹疑的“反思美”的阶段,国人对中国传统的文化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进步人士和知识女性更是对传统女性审美价值观进行了彻底的批判。用心理学的镜子效应来分析,就是这个时期的中国女性处于“反思美”的阶段,已经开始审视“究竟什么是美”,他们开始思考长期以来的被灌输被给予的美的价值标准到底是不是真正的美。这个时期西方自由民主以及女权主义的进入使中国女性教育有了崭新的面貌,产生了巨大的变革,中国的女性教育从教育体制到教育内容等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再是以传统女德教养为唯一内容和目的,闺塾为唯一教学形式,开始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从最早的教会女校到由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进步女性自办的女校,再到1907年正式制定女子教育的章程开始官办女校,女子教育兴旺繁荣地发展,直到民国时期的男女并校,但并校并没阻止女子教育的发展,毫无疑问,清末民初的女子教育是我国现代女子教育发展的重要起始期。在这个阶段自由教育开始萌芽,“国民之母”的呼声越来越激烈。中国的先进女性开始反观自己内心,自主意识开始觉醒,她们开始大刀阔斧地重新构建自己的审美价值取向。 随后的革命抗战时期和文革时期都是在紧张的社会形势之下产生的社会意识形态扭曲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女性进一步“反美学”,觉醒在奇特的时代背景之下迂回曲折,女性审美转入了“铁娘子”的畸形审美阶段。尤其在偶像崇拜的时代,领袖毛泽东的一句“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点燃了广大女性以男性审美为审美唯一标准的热情,此时的教育是应时代和社会要求鼓舞女性作为革命或所谓经济建设一份子的需要,教育与审美在此阶段仍然与女性内心需求及人格完满的培养相去甚远,甚至可以理解为一段迂回下行的阶段。这个阶段是完全无视人性发展的阶段,是与马克思的“社会形态说”的“自由个性”完全背离的阶段,是“自由教育”完全不复存在的阶段。 女性教育进入了现代,随着社会进一步民主、文明、开化,各种价值观及审美需求共存,在这个阶段,社会上种种声音自说白话,对什么是中国女性的“美”人们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和热情,批判、赞扬、归纳、演绎、重建,自说自话者众。总的来说,就是在当今越来越重视个性与人格独立的时代,教育的目的朝着人的全面发展和整全人格的培养而去,自由教育开始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饱含着浓重个性色彩的审美的价值取向也越来越受到包容和尊重,这种种的价值观代表着女性从古代传统的纯客体的被审美身份已经开始进入了主客体共存的“树立美”的时代,中国女性的自主意识开始愈发觉醒,她们开始有意识无意识地用各自的教育背景、成长经历、社会文化沉淀自主地建构属于自身的审美标准。现代女性教育开始遵循自由教育的精神,注重女性的整全人格的培养和发展,为女性的自我实现超越性的需求提供可能。 自由教育如何在女性教育中得到实现?近年来,随着对传统文化回归的热潮,教育界人士和社会的对传统女性审美及传统价值重建热切期盼,女校在消失了近百年之后又重新归来,带来了一些回归传统的女教课程,如女工、戏曲、家政、舞蹈等等,但这些课程更多注重的是女性外在的美及技巧技能的培养,与女子德性的美关系不大,对唤起女性的自主意识和女性的全面发展的培养也还暂时处在摸索的初级阶段,但这可以理解为中国女性教育在重建女性美的道路上做出的努力。这种教育,可以理解为提倡公民培养和职业教育素质养成的赫胥黎的自由教育观的践行,但本文更注重的仍然是主流的古典人文主义培养自由人的自由教育观的实现。人文主义的回归是女性自由个性培养的重要基础,这种回归不是单纯的对古旧传统文化的全盘接受,尤其不会是对封建女德教育的复辟,而是一种结合自由人的教育的,尊重人的全面的自由的发展的教育,是为中国女性最终能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打好坚实的基础。在这条理想主义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近现代女子教育的成果和经验,还仅仅只是开端,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社会这个母体在建构新的女性美的积累阶段。 而上世纪末提出的文化女性主义是中国女性审美未来发展的方向,它重视女性特质,认为女性的最光辉的美德“母性”所代表的关怀、支持、包容、联结是能让社会更和谐发展的力量源泉,是社会文明进步所不能或缺的宝贵品质。它指向“自由个性”这种最高的社会形态,它代表着中国女性普遍地能够通过自由教育和自我教育达到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自由审美的最高可能。当然,这是这一种理想,也许就如同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样,这段指向未来,标志着中国女性将拥有真正自尊自信的“超越美”的审美时代的来临还有很长的时间,但我们已经而且一定会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