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3T MRI-DWI下肝脏泡型包虫病的影像表现特征,评估ADC值在伴液化坏死及不伴液化坏死两组病灶不同特征区域的潜在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2013年11月-2015年1月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临床诊断为肝脏泡型包虫病(HAE)的住院病人21例,行3.0T MRI肝脏常规T1、T2_SPAIR和DWI(b值为800、1000、1200s/mm2)序列扫描,诊断并评定病灶的特征:大小、位置、囊性和/或实性组成成分的信号影和钙化(在CT片上),把伴液化坏死的病灶(即在T2WI上病灶内伴有不规则均匀高信号区域,面积大于病灶的1/5)编为A组,不伴液化坏死的病灶编为B组,并在工作站测量每个病灶实性部分、周围肝实质及边缘带的ADC值。将测得的数据输入至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比较两组间各区域ADC值的差异,最后分析得出最佳b值。结果:在本研究中检出A组病灶16个,B组病灶18个,共34个病灶,所有病灶的长径范围为2.07-19.73cm,均值为8.97±5.61cm,A组长径平均值约11.06±6.44cm,B组长径平均值约8.35±4.19cm,两者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t=1.537,P=0.134>0.05)。34个病灶(直径≥2cm)70%的病灶分布于右半肝,以S8段最多。①b值为800s/mm2时,A、B组边缘带ADC值分别为1.34(1.10,1.61)、0.96(0.86,1.22)×10-3mm2/s,两组病灶的边缘带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867,P=0.004<0.05),A组的实性部分、周围肝实质ADC值分别为1.56±0.34、1.20±0.26×10-3mm2/s,B组实性部分、周围肝实质的ADC值分别为1.50±0.25、1.03±0.28×10-3mm2/s,A、B组两部分分别比较无统计学差异。②b值为1000s/mm2时,A、B组病灶边缘带ADC值分别为1.13(0.95,1.21)、0.96(0.87,1.03)×10-3mm2/s,两组病灶的边缘带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的实性部分、周围肝实质分别为1.49±0.25、1.05±0.18×10-3mm2/s,B组实性部分、周围肝实质ADC值分别为1.05±0.10、0.96±0.20×10-3mm2/s,A、B组两部分分别比较无统计学差异。③b值为1200s/mm2时,A、B组病灶边缘带ADC值分别为1.09(0.97,1.28)、0.95(0.90,1.02)×10-3mm2/s,两组病灶的边缘带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374,P=0.042<0.05),A组的实性部分、周围肝实质ADC值分别为1.41±0.36、0.99±0.23×10-3mm2/s,B组实性部分、周围肝实质ADC值分别为1.37±0.25、0.87±0.26×10-3mm2/s,A、B组两部分分别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经比较分析,用3.0T MRI扫描后测量HAE病灶ADC值时,在800s/mm2的b值条件下,血流灌注的影响较小,信噪比适中,所获得的图像其质量比较理想,ADC值也更为稳定、精确。3.0T MRI扩散加权成像序列(DWI)能清晰分辨肝脏泡型包虫病灶的边缘带、实性部分和/或坏死囊性部分,伴坏死的病灶边缘带平均ADC值高于不伴坏死的病灶边缘带平均ADC值,DWI在评估伴及不伴坏死病灶边缘带活性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