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AlGaN/GaN异质结场效应晶体管(AlGaN/GaN HFET)具有高击穿电压,高电子迁移率和低导通电阻等优越特性,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然而目前氮化镓功率器件存在耐压能力与理论极限相差较远问题,如何在器件的其他特性尽可能少受影响的情况下提升AlGaN/GaN HFET器件的击穿电压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围绕实现AlGaN/GaN HFET器件高击穿电压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lGaN/GaN异质结场效应晶体管(AlGaN/GaN HFET)具有高击穿电压,高电子迁移率和低导通电阻等优越特性,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然而目前氮化镓功率器件存在耐压能力与理论极限相差较远问题,如何在器件的其他特性尽可能少受影响的情况下提升AlGaN/GaN HFET器件的击穿电压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围绕实现AlGaN/GaN HFET器件高击穿电压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本文首先对AlGaN/GaN HFET的研究背景、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概述,接下来对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的极化效应和二维电子气的成因做了详细的说明,进而解释了AlGaN/GaN HFET的电流电压特性和工作原理。本文提出并研究了一种具有栅下极化层的AlGaN/GaN HFET。分析了极化层结构提升耐压的机理,即通过极化层结构调制栅下极化电荷的分布,进而有效地调制沟道电场的分布,从而提升器件的击穿电压。进一步地,对该结构进行优化仿真,分析了不同极化层厚度和Al组分对沟道电场分布和耐压的影响,进而得出最优的结构参数。最后,研究了极化层结构对器件导通特性和转移特性的影响。极化层的加入会降低器件的饱和电流密度,增大了器件的导通电阻,说明极化层结构对耐压的提升牺牲了一定的电流能力,但这符合功率器件设计的折衷性原则。根据仿真结果,器件的导通电阻从原来的0.61mΩ·cm2增加到了1.02 mΩ·cm2,而器件的耐压从209.8V提升到了1195V。器件的整体性能有较大提升。第四章研究了场板结构提升GaN HFET器件耐压的机理。并且针对栅场板、间断场板、双层场板等不同场板结构进行仿真对比,并对相关结构参数进行优化。之后,将栅下极化层结构和场板结构相结合,在场板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优化了沟道电场分布,提升了器件耐压。根据仿真结果,具有栅下极化层和栅场板的器件在12μm的栅漏间距下可获得1630V的高击穿电压。
其他文献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受冻融侵蚀影响的区域分布广泛。开展严寒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安全与长期性能研究,有助于解决严寒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安全运营领域重大理论和核心共性技术问题,对进一步提升严寒地区桥梁基础设施建管的科学化水平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针对钢-混组合桥梁的栓钉抗剪连接件在冻融循环环境下的力学性能进行研究。首先进行栓钉抗剪连接件及其原材料的冻融循环试验,本文依据不同冻融次数(0/50
ZPW-2000A型无绝缘轨道电路是目前我国普遍应用的高速铁路信号基础设备,主要用作列车的占用检查,地车通讯和断轨检查。其电路的稳定性对于高速铁路的行车安全与效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结构由发送器、接收器、电缆等部件构成。由于轨道电路周围环境复杂多样,易受到自然条件以及人为因素的干扰,时常有故障发生,需要人为进行巡检。ZPW-2000A型无绝缘轨道电路依靠移频信号来实现信息的传输,因此对移频信号的
地铁凭借其便利性和高效率能有效分担交通压力,已成为城市交通的战略骨干和城市现代化的标志。近年来地铁线路数量呈“爆发式”增长,但与此不相称的是地铁较高的投入产出比,“入不敷出”依然是普遍状况。“充沛的客运量”是从根本上解决地铁盈利难题的关键要素,其不仅是客运收入的重要保障,还能提高地铁附属资源的商业价值,更是地铁存在意义的证明。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能保障地铁获得丰沛的客流量,促进地铁可持续发展。以往关于
以往研究大多认为降雨入渗是造成斜坡地段红层填料路基病害的主要因素,对因排水管堵塞引起的路基病害并没有引起重视,且以往研究中多采用二维渗流模型,并不能真实反应路基内的三维渗流场和路基边坡的三维破坏形式,因此有必要研究排水管堵塞对斜坡地段红层填料路基三维渗流场以及路基边坡三维破坏范围的影响。本文以成安渝高速公路斜坡地段红层填料路基发生空间曲面式沉陷破坏为背景,分析了斜坡地段红层填料路基病害发生机理,通
随着大跨度公路悬索桥的广泛应用,其结构形式常采用漂浮或半漂浮体系,因而具有整体结构柔度大、刚度小的特点,在随机风、车流等外荷载作用下,结构纵向振动(如风-车-桥耦合振动)的问题非常突出。而目前关于运营期间随机风、随机车流荷载联合作用下主梁纵向振动及合理减振措施的研究较为有限,因此研究大跨度非对称公路悬索桥加劲梁的纵向运动特性及约束措施是必要的。为了研究随机风、随机车流荷载联合作用下大跨公路悬索桥的
实时、准确、可靠的行程时间信息能直观反映城市路网运行状态,是智能交通系统中智慧出行信息系统、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等的重要支撑。城市道路网作为开放性路网,车流会受到车辆随机到达离开、信号控制方案等众多因素影响而呈现明显的间断流特征,导致城市道路路段行程时间估计相较于高速公路、快速路等连续流设施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本文充分考虑间断流特征,基于车牌识别数据构建了一套新的城市道路行程时间估计方法。具体研究如下
山区相比于其他地区来说其地质环境更加复杂,地质条件也更加脆弱,山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会涉及到一些人类工程活动如道路工程建设等,这些工程建设与当地地质环境相互影响就可能导致山区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人类活动愈频繁,山区地质环境所承受的压力就愈大,山区地质灾害就愈频发,对道路安全的威胁也就愈发显著。所以,基于GIS对某个山区案例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及应用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该山区地质灾害防治
“瓶颈”结构普遍存在于大型人员密集场所中(如出口、楼梯、狭窄通道等),也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关注。建筑内的“瓶颈”起到了连通建筑空间的作用,但一旦发生紧急灾难事件,它们成为疏散人员的阻碍。大量人员拥堵在瓶颈前可能会导致疏散效率的降低,造成碰撞、跌倒和踩踏等人身伤害。为此,本文从模拟仿真与可控实验两个方面探究了狭窄瓶颈处行人的转向行为和携带行李对行人流特性与疏散效率所产生的影响,针对房间出口“
医院作为城市中具有诊治和急救功能的机构,它的交通吸引性强,院前车流结构复杂,在高峰时期经常出现严重的交通拥堵,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急救车辆和就诊人员的到达。大型综合医院院前有大量的停车需求,大部分停车者为就诊者,他们对步行距离较为敏感,当院内停车泊位已满时,停车者就会选择院前的路内停车。车辆的驶入驶出会给过境车辆带来延误,也增加了机非冲突,给非机动车的安全性带来了不利影响。同时如果无空闲泊位,部分
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因其快捷高效、安全舒适、节能环保的特点而发展迅猛,但仅靠车票收入难以负担运营支出;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扩张规划也需要从以往的粗放式增长向精明式增长转型;城市资源向新城区转移也致使主城区城市设施部分老旧,正在逐渐丧失活力,主城区的城市更新亟待解决;随着私家车数量逐年增加,道路拥堵、尾气污染等城市交通、环境问题日益凸显。TOD(Transit-Ori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