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在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试验基地进行,以辽杂19号为试验材料,设置3种不同种植密度,分别是75000株/hm2(D1)、105000株/hm2(D2)和135000株/hm2(D3),以及3种不同配置方式,分别是60cm等行距种植,种植密度为105000株/hm2(T1);二比空(行距60cm,种2行空1行)种植密度105000株/hm2(T2);二比空(行距60cm,种2行空1行)种植密度70000株/hm2(T3)。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不同配置方式对高粱生长发育及微环境生态因子的影响,为建立高粱合理高产群体结构及高产栽培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高粱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则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从拔节期开始,D3处理各生育时期叶、茎、鞘、穗的干物质积累量增长波动幅度较小。随着密度的增长,叶面积指数呈现上升趋势。D3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在开花期最大,而后期下降迅速。随着密度的增加,高粱株高逐渐升高,而茎粗逐渐变细。2.随着冠层部位的降低,光合速率、透光率降低。开花期,D1处理的光合速率在冠层下部比D3处理显著高出28.4%,D2处理比D3处理显著高出17.8%。灌浆期,D1处理比D3处理显著高出27.0%,D2处理比D3处理显著高出17.8%。胞间CO2浓度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冠层中下部各处理差异显著。密度的增加,对水分消耗增加,耕层土壤含水量越小。D1处理表土的蒸发相对较多,D3处理植株耗水较多,中密处理D2根系吸水能力与表土的蒸发能力适中,土壤水分值较高最大的状态。3.高粱的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2018年D2处理经济产量显著高于D1处理,D2和D3处理比D1处理经济产量分别增加24.8%、15.1%。2017年D2处理的经济产量比D1和D3处理分别显著高出33.2%、4.2%。2017年和2018年D1处理的生物产量显著低于D2和D3处理。两年D1和D2处理的单株粒数显著高于D3处理。2018年D2处理的经济系数显著高于D3处理。过低和过高的种植密度不利于发挥高粱植株的发育潜力,合理的种植密度使群体与个体协调发展。在本试验条件下,105000株/hm2是最佳的种植密度。4.不同生育期,T3处理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增长迅速,T2处理干物质积累量高于T1处理。各生育时期等行距种植T1叶面积指数低于比空种植T2和T3,且T2处理升高幅度明显,T2和T3处理后期降低幅度减小。高粱株高总体表现趋势T2处理高于T1处理高于T3处理,茎粗呈现相反趋势。5.T2和T3处理与T1处理比,加强了冠层上、中、下部的光照,且光合速率增强,加强了CO2与外界的沟通。在开花期,冠层上部T3处理透光率显著高于T1、T2处理,升高幅度分别为14.2%、11.2%。冠层中部T2和T3比空处理的透光率显著高于T1未比空处理,分别高出33.5%、38.5%。配置方式对土壤水分有明显的影响。与比空处理相比,未比空处理在全生育期田间土壤水分较低。6.两年试验表明,T3处理的生物产量分别显著低于T1和T2处理26.1%、23.3%、27.2%、22.2%。T2处理的经济产量高于其它两种处理,且显著高于T3处理。T3处理的经济系数、千粒重和单株粒数高于其它两种处理。采用合理的行距配置,可以改善植株间光照、空气、水分等微环境因素,充分发挥高粱植株的发育潜力,在本试验条件下,二比空(行距60cm,种2行空1行)种植密度105000株/hm2是最佳的配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