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坊庄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中部,中生界油气资源比较丰富,但整体勘探和研究程度较低。本文在研究区内大量钻井岩心观察与描述的基础上,利用储集岩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物性分析、粒度分析、孔隙图像、烃源岩地化分析、原油色-质分析等测试资料以及测井和试油等相关资料,综合运用地层学、沉积学、储层地质学、测井地质学、石油地质学等理论和研究方法,对研究区三叠系延长组长2油层组进行了小层划分与对比,分析了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特征,研究了储层特征,开展了烃源岩特征及其油源对比研究。在上述研究综合分析基础上,总结了油坊庄地区长2油藏油气富集规律,并对研究区长2油层组有利区块进行了预测。利用研究区主要和辅助标志层,结合沉积旋回和地层等厚等原则,按传统划分方案将长2油层组划分为长21、长22和长23三个亚油层组,其中长21是含油主力层,根据沉积旋回进一步划分为长211、长212和长213三个小砂组。在研究区建立了多条纵横方向连井骨架剖面网络进行了地层对比研究,在标志层确定的基础上,选取研究区四条基干剖面进行对比:①胡130井-新1井-A26井-A34井;②元72井-A24井-A11井-A15井-A19井-A35井;③A40井-A46井-A16井-A22井-A17井-A6井-A5井;④定117井-定608井-定22井-胡108井-胡112井-A27井。研究区岩性组合说明该地区为三角洲沉积,第一种组合是三角洲分流河道沉积,第二种组合是三角洲前缘河口坝沉积。根据岩石的类型、特征、构造特征和沉积特征以及测井解释,确定长2油层组为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在区域沉积背景的基础上,结合地质特征及测井相分析,确定了本研究区主要沉积微相为:分支河道微相、平原分流河道侧翼微相和分流间湾微相。研究和分析资料表明,研究区长2油层组储层主要为中-细粒长石砂岩、粉-细粒长石砂岩,砂岩颗粒较细,分选较好,主要为孔隙型储集层,储集空间以粒间孔、长石溶孔为主,低孔低渗是其主要的特征。长2储层的孔隙度与渗透率有较好的正相关性,渗透率随孔隙度的增大而增大。孔隙类型主要长2储层主要为片状喉道或弯片状喉道。长2砂层组储层喉道分为粗喉(>10μm)、中喉(5~10μm)、细喉(1~5μm)、微喉(0.01~1μm)。按照上述标准,油坊庄地区长2砂层组喉道以中细喉为主,占68%,粗喉占17%。三叠系延长组油气藏的形成与富集实际上受到河道砂体、鼻状隆起背景、运移通道、水动力等多重因素的控制:1)分流河道砂体是油藏形成的地质基础;2)延长组长2上部砂体是油气运移的指向;3)有利砂岩主体带,是油气运移和聚集的方向:4)西倾单斜构造背景上近南北向展布的分流间湾(洼地)及分流河道主砂体带形成的压实构造是本区长2油藏的主要圈闭条件;5)鼻褶构造对区域上油气富集有一定控制作用。研究区内延长组长2油藏的油气富集规律可概括为:沉积环境对油藏的形成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分流河道砂体是油气富集的主要场所,压实构造为油藏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圈闭条件,侏罗系地层水交替作用相对停滞的地区有利于长2油藏的形成。结合影响油气移聚、成藏规律的主要因素进行有利区评价,将研究区内的有利区预测分为三类:Ⅰ类预测有利区认为是滚动开发区块,可直接为滚动开发建产提供依据。Ⅱ类预测有利区认为是滚动评价区块,是以评价油藏的开采价值,探明油藏规模、准备建产为目的。Ⅲ类预测有利区认为是滚动勘探区块,是以评价不同区块的含油性、发现新油藏为主要目的,可为勘探部署提供依据。根据上述优选和评价标准,本次研究共优选出2个Ⅰ类有利区块,3个Ⅱ类有利区块,从而为研究区长2油藏的下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了较为充分的地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