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系统评价针刺干预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的有效性以及文献的方法学质量。探讨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内在机制。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Embase、PubMed、Ovid Medline(R)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VIP),万方数字化全文数据库(WangFang),并结合手工检索相关期刊纳入2012年至2017年6月期间国内外所以已发表的针刺干预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我们采用了CAMARADES量表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我们将Morris水迷宫实验的结果作为结局指标,数据统计采用Stata 12.0软件,并且采用I~2检验异质性,我们还进行了亚组分析来寻找异质性的来源。结果纳入36篇实验文献,纳入文献的质量评分分布在3到8分之间。Meta分析结果表明:对于逃避潜伏期而言,针刺组相对于对照组(假针刺或者模型组)可以显著降低4-VO血管痴呆大鼠逃避潜伏期(SMD-2.90,95%CI-3.74~-2.08;P<0.00001,heterogeneity I~2=31.8%)并且可以显著提升4-VO血管性痴呆大鼠穿越原平台次数(SMD 4.91,95%CI 3.82~6;P<0.00001,heterogeneity I~2=0%)。结论(1)针刺可能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的认知功能障碍具有改善作用。文献质量偏低,文献间的异质性以及样本量较小,使得本次研究不能作出更为肯定的结论;(2)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动物实验研究的文献质量不高,今后的相关实验需要注意实验室温度的控制与记录,注意采用老年大鼠、糖尿病大鼠或高血压大鼠,并如实记录和发表实验成果;(3)针刺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潜在机制有改善氧化应激、改善海马神经元突触功能、抑制神经元细胞凋亡和抑制β-淀粉样蛋白生成或沉积。可以在今后的动物实验研究或临床研究中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