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田条件下,以河南主导小麦品种百农207、周麦27、郑麦7698和中麦895为试验材料,在郑州荥阳、商丘、长葛、商水、西华、临颍、南阳、尉氏、驻马店9个地点设置5个播量(112.5kg/hm~2(D1)、150kg/hm~2(D2)、187.5kg/hm~2(D3)、225kg/hm~2(D4)、262.5kg/hm~2(D5)),研究不同播量对小麦产量形成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播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不同品种与地点的汇总分析表明,小麦平均产量以225kg/hm~2(D4)为最高。不同地点间,在郑州荥阳、商丘、西华、长葛、临颍和尉氏6个地点均在225kg/hm~2(D4)处理产量最高,商水和驻马店以187.5kg/hm~2(D3)处理产量最高,南阳以150kg/hm~2(D2)处理产量最高。在产量构成因素中,成穗数会随播量增加而增加,而穗粒数和千粒重则在播量增加时略有减少,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综合以上结果,河南中部地区小麦适宜播量范围在150kg/hm~2-225kg/hm~2之间。2不同播量对小麦群体结构的影响随着小麦生育进程的推进,群体茎蘖数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于拔节期达到峰值。各品种小麦群体茎蘖数均随播量增加而增加,在最大茎蘖期(拔节期),百农207、周麦27、郑麦7698和中麦895茎蘖数分别为1965.83万/hm~2、1760.83万/hm~2、1738.33万/hm~2和2010.83万/hm~2。最终成穗率则随着播量增加而显著降低,与D1相比,百农207、周麦27、郑麦7698和中麦895的D5处理成穗率分别降低了20.1%、17.8%、15.6%和26%。叶面积指数峰值出现在小麦孕穗期,均随播量的增加呈略增趋势,其中百农207、周麦27、郑麦7698和中麦895最大叶面积指数分别达到9.03、8.93、7.77、和8.38。不同播量间干物质积累量随播量的增加亦呈增加趋势,于成熟期达最大值。增加播量,对花前干物质转运量、籽粒贡献率以及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有显著影响,而对花后同化物对籽粒贡献率无显著影响。3不同播量对小麦SPAD值的影响小麦叶片SPAD值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均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峰值出现在开花期。不同品种间,SPAD值均以密度最大的D5处理为最小,其中百农207(开花期)以D4处理最大,比D5处理提高了5.92%;周麦27和郑麦7698均以D3处理最大,分别较D5处理提高了16.67%和20.39%;中麦895以D2处理最大,较D5处理提高了26.1%。4不同播量对小麦氮素积累和转运的影响百农207、周麦27、郑麦7698和中麦895四个品种在出苗至拔节、拔节至开花的氮素积累量随着播量的增加而增加;开花至成熟,4个品种植株氮素积累量均随着播量增加而减少;成熟期,四个小麦品种的植株氮素积累量随着播量的增加而增加。从籽粒氮素积累量看,百农207以D5处理最大,较最小值D1处理增加了30.36%;周麦27、郑麦7698和中麦895均以D4处理最大,D1处理最小,D4较D1分别增加了41.39%、21.74%和20.55%。花前氮素转运量,百农207随播量的增加而增加,以D5处理最大,较最小值D1处理增加了85.43%;周麦27、郑麦7698和中麦895均在D4处理最大,D1处理最小,D4比D1分别增加了73.51%、41.11%和59.59%;花前氮素贡献率四个品种均表现为随着播量的增加而增加;花后吸收的氮素转运量和贡献率四个品种均表现为随着播量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即D1>D2>D3>D4>D5,处理间差异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