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對敦煌漢文本《金剛經》展開研究,分上、下兩篇。上篇包括緒論、結語和正文五章,簡介如下:緒論介紹本文研究對象、研究現狀、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意義。通過對現已刊布的敦煌圖版、目録、索引及相關論著的全面普查,我們共發現敦煌漢文本《金剛經》3718號。按館藏分,包括:《國圖》藏1460號;英藏1085號(已定名686號、未定名399號);法藏101號;俄藏828號(已定名362號、未定名474號);散藏236號(已定名211號、未定名25號)。按版本分,寫本共3713號,包括:羅什譯本不分本3301號、羅什譯本三十二分本149號、羅什譯本十二分本9號,留支譯本不分本146號、留支譯本十二分本11號,真諦譯本6號,玄奘譯本7號,内容並見於多個譯本的41號,未明確版本的43號;非寫本共5號,包括:拓本羅什譯本不分本1號,印本羅什譯本不分本1號,印本羅什譯本三十二分本3號。第一章,《金剛經》版本考。結合敦煌文獻和傳世文獻,梳理了《金剛經》的版本系統。《金剛經》傳入中國後,前後六譯,依次爲:鳩摩羅什譯本、菩提留支譯本、真諦譯本、達摩笈多譯本、玄奘譯本、義浄譯本。傳播過程中,受論釋、注疏中科分的影響,形成了分本:羅什譯本有三十二分本,敦煌文獻中保存的印本《金剛經》三十二分本證明至遲在晚唐,該本已經定型並廣泛流通;留支譯本有十二分本,係留支依《金剛仙記》科判而成,羅什譯本受留支譯本的影響也形成了十二分本。另有添附文字形成的添本:羅什譯本添冥司偈本,係據留支譯本補入;羅什譯本附真言本,係受密教影響産生。第二章,敦煌本未定名《金剛經》殘片考。首先,介紹了敦煌本《金剛經》的定名標準及方法,包括:據原有篇題、殘卷存文定經本;據原卷題署、關鍵詞、行款、綴合辨譯本;據分題、綴合明分本。其次,匡正了已有定名疏誤的敦煌本《金剛經》13號。最後,考定敦煌本未定名《金剛經》殘片898號,包括:《俄藏》474號、英藏399號、散藏25號。列表介紹這些殘片的卷號、圖版出處、原卷題署、存文起止對應《大正藏》位置、形制、分本等信息。第三章,敦煌本《金剛經》殘卷綴合。首先簡要介紹了前賢綴合和本文新綴的成果,前賢已將302號綴合爲119組,本文在已有綴合成果基礎上補綴29組、新綴284組,共計將1002號敦煌本《金剛經》殘片缀合爲402組。其次,舉例闡釋有助於殘卷綴合的九個關鍵因素,包括:内容相連、碴口相合、污損類同、版本相同、形制相同、行款近同、書風近似、校注相涉、藏家同一。最後,結合綴合實例論述綴合的意義,包括:恢復寫本原貌,明晰寫本信息,糾正敘録疏誤,認識敦煌文獻的性質。第四章,敦煌本《金剛經》題記研究。本章匯集敦煌本《金剛經》題記113條、相關題記2條、疑僞題記4條。根據題記性質、抄寫者身份等因素將這些題記分爲九類。在各條和各類題記後簡要按附既往研究成果和筆者觀點。第五章,敦煌本《金剛經》斷代研究。本章對已有斷代成果進行匯總整理,對73號有紀年的寫卷加以編年,通過綴合對6組綴合中的25號殘卷進行斷代,通過綴合和筆迹比對爲58件《金剛經》八十老人抄本斷代,并指出了已有敘録對41組原屬同卷的殘卷斷代不一的情況。最後爲結語,總結本文的成續與不足,并提出了後續研究的方向。下篇分三編,每編分組介紹我們對敦煌本《金剛經》殘卷的綴合成果。第一編介紹羅什譯本不分本的新綴成果,共將683號綴合爲283組。第二編介紹羅什譯本兩種分本的新綴成果,包括:三十二分本,第一至十六組,將69號綴合爲16組;十二分本,第十七組,將2號綴合爲1組。第三编介紹留支譯本的新綴成果,包括:十二分本,第一組,將2號綴合爲1組;不分本,第二至十二組,將33號綴合爲11組。三編共補綴前賢綴合29組,完全新綴284組,共將789號敦煌本《金剛經》殘卷綴合爲312組。綴合的判定採用文字與圖片相結合的方式。每組綴合先以文字簡要介紹可綴寫卷的卷號、圖版出處、裝幀形態、殘損情況、行款、存文、原件題署、字體、烏絲欄、紙張篇幅、斷代、前人綴合等信息。再藉助Photoshop軟件將諸寫本圖版合成爲綴合效果圖。最後闡述綴合理由、綴合順序,綴後存文起止、原有著録訛誤之處等。文後附五篇附録。附録一:敦煌本《金剛經》總目;附録二:敦煌本《金剛經》館藏卷號索引;附録三:敦煌本《金剛經》殘片綴合總目;附録四:敦煌本《金剛經》影印圖版正誤札記;附録五:敦煌殘卷《唐大順二年正月七日楊文盛租地契》的復原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