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网球专业运动员和初学者之间单手反手击球动作间的异同,希望找到与网球肘损伤发生发展相关的动作技术和潜在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治疗网球肘损伤提供生物力学方面的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应用高速摄像拍摄两组受试者(男,二级及以上专业组和初学者组)网球单手反手击球过程,同时运用表面肌电仪采集受试者执拍臂六块肌肉肌电信号。应用三维图像解析对拍摄结果进行运动学分析并进行动力学推导,同时结合肌电活动状态,对两组受试者的动作技术进行分析和诊断,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皮尔逊相关指数分别分析其指标的差异性和相关性。研究结果:专业组挥拍距离为2.4±0.4m,初学者组1.9±0.1m,具显著性差异。专业组击球后球速为28.14±3.68m/s,初学者组21.00±2.36m/s,具非常显著性差异。专业组碰撞力峰值约为477.2±100.5N,初学者组约330.8±45.5N,具非常显著性差异。在击球前一帧和后一帧,两组受试者右肩关节角度具非常显著性差异。专业组整个动作中肌肉激活的时间顺序是:桡侧伸腕肌群、旋前圆肌、尺侧屈腕肌群、肱桡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初学者组为:桡侧伸腕肌群、尺侧屈腕肌群、旋前圆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肱桡肌。各指标间的相关关系表明:挥拍距离与击球前拍速显著性相关:击球前拍速与击球后球速非常显著相关;肱三头肌在挥拍阶段积分肌电和与击球后球速显著相关;旋前圆肌在挥拍阶段积分肌电和与击球前拍速非常显著相关,与碰撞冲量显著相关。研究结论:网球初学者在动作技术上的不足成为“网球肘”损伤产生的潜在危险因素。碰撞力产生的使前臂旋前的力矩对在击球过程中一直保持前臂旋后状态的初学者是一个重要的损伤因素。单手反手击球过程中,挥拍距离、击球前拍速、击球后球速、肱三头肌和旋前圆肌在挥拍阶段积分肌电和之间有相关关系,回拍最大时刻的拍臂角和碰撞力峰值也有相关,这表明击球动作是一个肌肉协调活动的过程。破坏了这种肌肉协调用力,就可能导致损伤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