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针对以咽部异物感为第一主诉的初诊患者,采取门诊现场问卷调查形式进行。目的在于,通过采集的资料对咽异感患者病因进行分析,进一步了解咽异感症病因、病因构成比以及咽异感症的辨证分型规律,归纳其常见的临床证型。本次研究对临床实践有启发意义,可减少咽异感症误诊率并为中医临床研究提供有价值的辨证依据。方法:调查分析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耳鼻喉科门诊自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以咽部异物感为第一主诉的460例初诊患者。对纳入调查的咽异感症患者进行详细的四诊采集,包括一般资料、临床症候(局部症状、全身兼症、相关体征、舌、脉)、既往病史,家族史、耳鼻喉专科检查、鼻腔鼻窦CT扫描、内镜检查、胃镜检查、胃食管24hPH值测定、性腺激素测定、直立试验、自主神经功能检查心理问卷、医院焦虑抑郁量表、男子更年期综合征问卷调查、RSI量表等资料。以明确患者咽异感症的根本原因及临床常见辨证分型,最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参与调查的460例咽异感症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1.7,年龄最大者88岁,最小者14岁,平均年龄46.72岁。患者病程最短者7天,最长20年,主要集中在31-60岁,占64.57%。2.咽异感症的病因:上消化道疾病146例,占31.74%,其次为咽喉疾病107例,占23.26%,两者为咽异感症患者最常见病因。鼻-鼻咽部疾病56例,占12.17%;内分泌紊乱42例,占9.13%;甲状腺疾病12例,占2.61%;循环系统疾病9例,占1.96%;颈椎病7例,占1.52%;颈突过长综合征6例,占1.3%;不明原因7例,占1.52%。3.所有患者的心理测试评分中,急躁型占21%,抑郁型占7%,提示咽异感症并不能等同于中医“梅核气”。“梅核气”是以情志因素为主要诱因而引起的咽部异物感,只是引起咽异感症的一个疾病,不能等同论之。4.证型统计:373例咽异感症通过辨证后证型分布顺序依次为脾胃失调证,肝郁证,阳虚寒凝证以及阴虚火旺证。其中脾胃失调证所占证型比例最高,共228例,占比为61%,其他按顺序依次为肝郁证占30%;阳虚寒凝证占6%;最少为虚火旺证占3%。5.疾病与证型的关系:在上消化道疾病中脾胃失调证(74%)最为多见,其次依次为肝郁证(19%)、阳虚寒凝证(5%)及阴虚火旺证(2%);在咽喉疾病中脾胃失调证(67%)最为多见,其余依次为肝郁证(24%)、阳虚寒凝证(6%)及阴虚火旺证(3%);在精神疾病中肝郁证(68%)最为多见,其次依次为脾胃失调证(26%)、阳虚寒凝证(3%)及阴虚火旺证(3%);内分泌紊乱中脾胃失调证(56%)最为多见,其次依次为肝郁证(19%)、阳虚寒凝证(17%)及阴虚火旺证(8%);鼻-鼻咽部疾病中脾胃失调证(66%)最为多见,其次依次为肝郁证(24%)、阳虚寒凝证(8%)及阴虚火旺证(2%)。结论:1.咽异感症患者中女性比例明显高于男性,男女比例为1:1.7,31-60岁年龄段的患者处于高发病率阶段。2.由全身因素引起的咽异感症患者多于由局部因素引起的咽异感症患者。3.咽异感症病因依次为上消化道疾病、咽喉疾病、精神疾病、鼻-鼻咽部疾病、内分泌紊乱、甲状腺疾病、循环系统疾病、颈椎病、颈突过长综合征等,且咽异感症病因近1/3为上消化道疾病。4.咽异感症不能等同于中医“梅核气”。5.咽异感症常见的证型依次为脾胃失调证,肝郁证,阳虚寒凝证以及阴虚火旺证。脾胃失调成为咽异感症的最主要证型,这与传统观念中将咽异感症归为肝郁证存较大差别。6.不同原因导致的咽异感症其临床证型的分布存在较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