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秦文字,尤其对地下文物考古发掘,恢复历史原貌,无疑是最好的代言人,如今越来越受到历史学和古文字学界普遍应用。以“三重证据法”的结合方式,将中国古代史研究推进到一个崭新、全面、深层领域,它的重要意义远远要超过其专业本身。所谓“三重证据法”,就是运用文献、考古与古文字研究三方面相结合的的研究方法。巴蜀文字,就是巴蜀历史研究中的第三重证据。目前学术界对于巴蜀文字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将其作为第三重证据的应用,相对于其它方面的研究,还薄弱得多。本文试图通过对巴蜀文字的总结和探讨,能揭示其特点、规律和真实的含义,以发挥其第三重证据的作用。这种“三重证据法”也必将成为巴蜀历史研究的新趋势。文献记载的古蜀五祖并不完全相同,有的形似,有的音近,因此,学者多以为讹传或笔误而不辨。窃以为不然,古人名姓多有特定的含义,只有对其姓名称谓辨析清楚,才能对其族属考释明白。因此,本文试图运用比较研究法、心理分析法和三重证据法,从考证蜀王的姓名称谓入手,以考辨其族属和事迹。本文首先对相关的古蜀文化研究和蜀文字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回顾。其后分别对五代蜀王进行了论证。重点考证了第一代蜀王蚕丛的含义。认为古蜀先民得名于“蚕”,故曰“蚕丛”,与考古发现不符。应用三重证据法考证的结果显示其与“蟾蜍”有关。应是“蟾丛”,而不是“蚕丛”。同时认为文献中鱼凫、鱼易和鱼尾的分歧,并非简单的讹传,而是统一于“鱼妇”的传说,又与鱼复及弓鱼国统一于“金杖”,而金杖的含义却是“鱼服”。第六章从“望帝”称号入手,考证出杜宇被称为望帝的原因,蜀望帝杜宇与三星堆古城之间的关系,杜宇的文治武功以及他的改革与成就。最后对开明丛帝的姓名与族属重新作了诠释。揭开丛帝的身份之谜,也就清楚了它们之间的变化与及其行为和动机。所有这些变化和动机,无不与文献中的鱼复暗合。